如e如皋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文化视线 > 正文

充满儿时记忆的如皋城状元坊

在江苏如皋如城街道,从西云路巷向北,到东大街这一带,习称“状元坊”。旧时巷口有一座石牌坊,因牌坊下有石狮蹲踞,又引出向北的一条小巷子,叫狮子巷。

记得儿时,听世居如城集贤里冒家巷北首的父亲讲过,集贤里南首的王家一门六进士,在宋代宣和元年,又出了状元王俊乂,是宋徽宗赵佶钦点的状元——“真所谓俊异(乂)矣”。由此,古城有个习俗,在小孩过百日那天,抱孩子从钱家桥到百岁巷,必经状元坊,百姓的祈望不言而喻。而我算近水楼台,除了离家不远,更兼照护我的凌婆婆就住在狮子巷。只不过,状元坊东侧仅有个简陋的文化站,若论书卷气,则抵不上市井的烟火气。

青砖黛瓦的狮子巷南首,有一眼古井,侧砖铺地的井台四四方方,且四围路牙,如棋盘一样规整。只是年代太久,井台斑驳陆离,苔痕上阶绿,草湿脚下滑。而那时居民普遍没有自来水,喝水用度又离不开井水。石井栏边,不论是晨昏还是午分,总有几位大妈一边淘米洗菜、浣衣,一边家长里短谈笑风生。

从古井往南,不几步,就到十字路口。坐北朝南的市口绝佳处,一大开间的老房子,便是鼎鼎有名的茶食店——麒麟阁,据说源于原西大街上的大麒麟阁茶食店。柜台里的一个个大笸箩里,尽是令人双眼放光的美味:油馓子、红糖果、脆饼、麻切、桃酥、椒盐卷、开口笑、董糖、寸金糖、鸡蛋糕、云片糕、八珍糕……

到了夏天,应时的绿豆糕、薄荷糕登场,堪称消夏妙品。绿豆糕为长方形,脱模后每块表面印着一朵花,看看就赏心悦目。绿豆糕的豆面很粉,吃起来沁凉可口。雪白的薄荷糕方方正正,尝一块,糕皮松软,沙沙的馅内一股清凉的薄荷味道沁人心脾。这两款,正应了出生如皋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言:“糕贵乎松,饼利于薄。”

中秋至,月饼柜台前排成了一字长蛇阵。盖因品种既多,味道又美,苏式的便有火腿、五仁、枣泥、椒盐……老少咸宜。作为礼尚往来的首选,妈妈少不了来此选购。只见店员以黄褐色的油纸垫着,每四只月饼一卷,三角形的纸角往里一折,细绳子一扎,再打个活络的蝴蝶结,一提圆柱形的中秋礼包就成了。当然,礼包都是孝敬长辈的,家里“供月光”后,一人仅就一牙月饼而已。而我口福不浅,凌婆婆将妈妈送的八只月饼封入“午时茶”空罐子,太阳西斜时,取出一只,切一牙给我,慈眉善目的她瞧见我的吃相直笑。天气凉了,罐子空了,月饼全被我吃掉了。回想起来,我是多么不懂事啊。

另外,早上新鲜出炉的洋糖幺儿香喷喷的,备受大众青睐。这,也是我的心头爱。洋糖幺儿,是以糯米粉加绵白糖,和成团,搓成条状,拧成麻花形,油炸后,再裹一层加糖炒制的大米粉。它的妙处,在于黏软和韧性,越嚼越香。

马路对面,还有邮局、肉铺、菜摊、理发店、粮食局及粮站等,长年人影幢幢。其中,尤以粮站为盛。人流不断的大门口,终年弥散着特有的米面与豆油混合的气息。入内,首先是粮柜,粮食都在一溜木制的粮柜里放着,粳米,一个柜;籼米,一个柜;面粉,一个柜;绿豆、赤豆、黄豆什么的,也各自一个柜。一个个柜子上,插着牌子,有标价。许多价格我已忘了,只记得粳米每斤一角四分二厘。柜子北边有面粉袋子,码得很高,直顶到气窗。北墙边,还有台轧面机,整日吱吱嘎嘎的。

当时,每人每月计划供应多少大米、面粉或豆油都是定量的,分别凭票供应。父亲每个月领了工资,头桩大事就是踏“永久”自行车来买粮,并备几种布袋,放大米的、放面粉的、放豆子的,各派各的用场。粮站最有意思的,莫过于从房顶吊下来的铁皮大漏斗,你双手紧提口袋,对着漏斗撑好了,营业员只需拍一下扳手,“哗啦”,粮食伴着旋腾的轻尘倾入袋中。那时候,粮站工作很吃香,我曾想,要是将来干这工作就好了。

粮食局西侧的尔雅饭店也有一绝——小馄饨。汽油桶改装的大煤炉就支在门外,烟熏火燎,煤渣一地,看似不雅,可是顾客盈门。只见白案师傅麻利地用左手捻、摊起薄薄的面皮子,右手用竹片刮点儿鲜红的肉馅,往皮子上面一抹,左手再一捏合,如是翻飞间,小馄饨在案板上落了一堆。待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馄饨上桌,迫不及待地先舀一口汤,再舀起一个馄饨,吹一吹,咬下一半,面皮的爽滑和肉馅的鲜美,伴着飘忽的葱香一起钻进嘴里,味道美极了。满心的欢喜是,进店,只要遇见我的舅奶奶,被别人称为“丛会计”的她,便会眉开眼笑地招呼我坐下,再挪胖胖的身子去买单。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她笑眯眯的样子恍如就在眼前。

过了尔雅巷口,高台之上又是人气爆棚的如城电影院。许是放映的多为县人民电影院的跑片,票价便宜几分。看过的不少电影淡忘了,然而有部《难忘的战斗》,讲解放军为保证城市粮源而战斗的故事跌宕起伏,我至今难忘。

20世纪90年代后,状元坊纳入我的母校——如皋初级中学扩建的校园,从此市井闹声换成了读书声,可谓郁郁乎文哉。(陈健全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如皋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责任编辑:陈慧伦
0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