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e如皋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文化视线 > 正文

如皋九华镇:创新载体强阵地 文明实践再升级

村史馆、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企业车间……近日,江苏省如皋市九华镇群众走进文明实践阵地,通过聆听讲解、动手体验等方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长学识和见识。

文明实践没有固定的载体和形式,只有在不断创新中实现扩面、提质、增效。近年来,九华镇不断创新文明实践场景,通过精神引领、文化传承、生产实践推动文明实践“活”起来、“热”起来,以接地气、有活力的文明实践活动,奋力绘就文明和谐的城乡新画卷。

善用思想阵地 强化精神引领

“村史馆里的每个老物件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见证了郑甸社区的发展。”7月20日,九华镇郑甸社区开展“村史馆里看党史”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志愿者带领社区的少年儿童们参观了社区内的村史馆,给他们讲解郑甸社区的发展历程,并追寻当地的红色记忆。

去年,郑甸社区在党群服务中心内建设了村史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展现当地的发展与变迁,同时将无名烈士陵园与村史馆进行联合打造,形成了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最佳载体。“九华镇是革命老区,郑甸社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最近社区策划组织了多种文明实践活动,让志愿者变身革命精神宣讲员,引导少年儿童们增强历史责任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小春介绍。

村史馆是重要的思想引领阵地,是传承地方文化的“博物馆”,更是凝聚人心的“加油站”。近年来,九华镇利用农家书屋、“理响皋地·学习讲堂”思想阵地开展各类活动,加强少年儿童和群众的精神引领,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热情活力,为魅力九华建设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精神动力。

巧用文化阵地 赋能美好生活

“杨爷爷,这些衣服是什么时候穿的呀?”“杨爷爷,这些帽子为什么不一样……”上周末,“九华僮子戏传承基地”迎来了一群“好奇宝宝”,大家一边参观基地内摆放的服装、帽子、配饰、乐器等传统道具,一边围着九华镇僮子戏非遗传承人杨建明你一言我一语,询问着关于僮子戏的知识。

僮子戏是南通地方戏,唱词和念白都使用南通地区的方言土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为了更好地传承僮子戏,近年来,杨建明建起了僮子戏传承基地,并将其作为该镇文明实践的阵地之一,常态化开展非遗传承研学实践活动。“通过耳听、眼观、触摸、互动等多种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僮子戏非遗文化,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渴望。”

杨建明说,他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参加实践活动,在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让这门民间艺术在潜移默化中走进群众生活。非遗文化是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九华镇将非遗文化阵地变成文明实践阵地,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切实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活用生产阵地 助推乡村振兴

近期,随着如皋市“你好·邻居”星空夜文明实践活动的持续开展,文明实践推动乡村振兴的氛围也逐渐浓厚起来。8月9日下午,在九华镇龙舌村的艾草基地内,只见一个个中学生正在工作人员的讲解、指导下,尝试着自己制作艾绒,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没想到咱们家乡还有艾草基地,听负责人介绍这是个高质高效的基地,能给村集体每年带来75万元的纯收益,真不错!”龙舌村艾草基地是当地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不仅吸纳了周边的剩余劳动力,也为龙舌村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了样板。中学生俞笑在了解了艾草基地的建设规划和当前发展情况后,分享了他的感受,“以前我总觉得年轻人就得在外面闯荡,但是今天接触了现代农业产业后,我觉得年轻人在广袤的乡村也大有可为,等我将来长大了我就想留在家乡工作。”

“年轻人是助力家乡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新鲜血液,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来建设家乡。”龙舌村党总支副书记徐志良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行文明实践活动,是最常见的方式,但是创新实践载体,让实践活动走进生产车间、田间地头、群众家中,更直观,也更能触动人心。未来,龙舌村将探索建设更多如艾草基地一样的文明实践载体,以文明实践的力量助推乡村振兴。

以阵地、内容、载体的深度融合,让文明实践活动贯穿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九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实现再升级。下一步,九华镇将持续强化资源整合,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常态长效,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出新出彩,让向上向善向美的文明之风劲吹九华大地。(许周欣 王玉玉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如皋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责任编辑:陈慧伦
0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