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e如皋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文化视线 > 正文

一眼望千年 “古井”话春秋

——从历史文物中汲取文化自信力量

编者按:10月12日,我市召开如皋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推进大会。会上,市规划建筑设计院院长王玉华、江苏华医大健康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银忠被授予如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突出贡献人物”称号。

2022年7月,我市在对中山路进行改造更新的过程中,于中山钟楼附近发现了一口宋代古井,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陈银忠将自己收藏的与之配套的古井栏捐赠出来;王玉华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挖掘古井背后的故事、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古井遗迹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我市是如何发现古井的?这口古井讲述着怎样的故事?古井的挖掘修复又有着怎样的意义?今天,如皋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特别报道,将专访王玉华的内容进行整理展示,深入探寻古井的前世今生。

【发现古井】

水是生命之源,井是水之源。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井,环井而居,绵延成市,故称市井。在如皋老城的街巷深处,至今仍可寻得一口口或在使用或已荒废的水井,对于城市而言,它们是磨灭不去的记忆。

2022年7月,在中山路改造更新过程中,施工人员在中山钟楼的西南角25米左右位置挖到一口古井。井口距地面约1.5米,井深6.5米,内径0.75米。井口已破损,井壁上部为青砖横砌,中部以下为带榫卯弧形砖平砌, 而弧形带榫卯井砖就是宋代古井的标志。

古井被发现后,市委主要领导作出“要不惜代价保护古井”的指示,暂停相关位置工程施工,我市文保部门立即组织对古井进行抢救性发掘和保护。市住建部门积极配合,在古井挖出修复之后又修改相关路口交通设计方案,最终使这口古井得以完整保存展示。在中山钟楼的东南角也同样发现了古井的踪迹,因为工程地下管网已施工,难以大规模开挖,最终未能找到。

随着挖掘的深入,从井中出土了大量宋元时期陶瓷器皿、瓷片、铜镜等物件和宋代宣和牌21张。井栏不言应自痛,有生终见有缘人。就在古井重见天日不久,流失已久的石井栏也重新回到她的身边。

江苏华医大健康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银忠是位收藏爱好者,他在收藏盆景的过程中无意发现了古石井栏,在得知古井的消息后,毅然决定将其收藏品古井栏进行了捐赠。

井栏内圆外显八角形,青石质井,口部细腻光滑,内壁有多道深深的勒痕。井栏外壁刻字清晰,左为:“天启三年 柒月立”,右为:“如皋知县李遵奉”,上为:“按院老爷崔利泽”,中为隶书“义井”二字。根据井栏刻字推断,井栏可能是天启三年知县李衷纯遵奉按院老爷的指示所开凿的供公众使用的义井,正是县志所记载的同年李衷纯修建县衙时所凿县门左右二井之一。

明天启三年如皋知县李衷纯修筑义井井栏

【历史溯源】

清康熙《如皋县志》载:“十井,在城中,嘉靖六年县尹梁乔升凿。县治左右二,旧儒学左右二,丁孝子祠一,平政桥西一,关王庙西一,马神庙内一,惠政桥北一,通江桥一,今俱湮塞。”井者水之源,县衙大门口左右有井,寓意左右逢源,大吉大利。

梁乔升,字以顺,广东顺德人,明武宗正德年间进士。嘉靖三年任如皋知县,在任期间善积甚多,如梁公十井之类,官任户刑工部主事。

清康熙《如皋县志》

如皋知县宅分布图

据清嘉庆《如皋县志》记载,明天启三年(1623),知县李衷纯在翻修县衙门楼和正堂的同时,“凿双井于门之左右,以便居民之汲,慎郁攸(烟火)之防。”

李衷纯,字元白,浙江秀水人(今浙江省嘉兴)。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出任如皋知县。五年任期届满后,经考核升任扬州运使,不久又被提拔为户部郎中,两淮盐运使。据清乾隆《如皋县志》记载,李衷纯性格外向,聪明、廉洁,办事有毅力,治邑如治家,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如皋人过去不熟悉纺织,布匹多从江南购买,他宣传劝说大家种植棉花,制作了纺织机杼用具,摆放在四个城门口,教群众学习,对种植棉花的农户减免课税。如皋人过去不养蚕,他从湖州购买几千棵湖桑,分发民间,教给大家种桑、养蚕、缫丝之法。他还因地制宜,辅导群众种植花卉苗木。“令李衷纯,相四境之宜,授民以艺,植卉木之方”。他在江边打石 ,引江潮水灌溉。他组织民工堵塞牙桥,使运河水位在非汛期保持稳定,以利灌溉和漕运。历代县志不惜篇幅记录李衷纯3000字的请塞牙桥申文:“……卑职忝为民父母,地方受害如此,不能为民请命,溺职之罪,惶愧欲死。伏乞俯念民艰,特赐主持亟允本县自行填塞由水口以至牙桥,其路稍长庶奸民不易于开掘,不惟三州县免颠沛之苦,十二场官盐亦不致底滞。朝廷尚有纪纲,国家幸甚,地方幸甚,卑职幸甚!”在李衷纯的倾心申诉之下,这一困扰如皋几十年的祸患终被解决。

清嘉庆《如皋县志》

被发现的古井井口在现地面以下1.5米,井深约6.5米。上段约1~1.5米为小块长方形青砖砌筑,有明显交叉修补痕迹,1.5米以下均为弧形带榫卯井砖砌筑。井中出土了大量宋元时期陶瓷器皿、瓷片、铜镜等物件和宋代宣和牌21张,再据井砖规格和砌筑方法分析,专家判断该井应该始建于宋,重修于明,而且是经过了多次修筑。所以我们可以推断,明代知县梁乔升和李衷纯都是在宋代县衙左右古井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的整修。

【再展风采】

为了更好保护古井,2023年4月20日如皋市人民政府将该古井公布为“如皋市文物保护单位”,定名“梁公井”,并与唐宋县衙甬道遗址合并申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井及文物的重见天日,让我们得以与千年前的如皋相遇,窥见当年的时代风采。为了更好地宣传、展示如皋的历史,让如皋人民从对历史的回望与思索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我市将古井、县衙甬道的保护利用和中山钟楼复建同步规划建设,打造了如今的中山钟楼及其周边景观,让皋城新增了一个“一眼千年”的文化新地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把古井的前生留在今世,让它在这片土地上继续鲜活地留存下去,不仅是心愿,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撰稿:如皋市融媒体中心综合王玉华采访整理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如皋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责任编辑:陈慧伦
0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