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沙山歌”传承人尤维泰:
山歌是我的最爱,我要唱一辈子
山歌响起,是曾经的农耕生活;一词一句、一念一唱,都是过去生活的印记。永安沙山歌,作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市长江镇茫茫芦苇滩孕育出的独具风情的地方民歌。
秋高气爽,桂子飘香,作为永安沙山歌传承人,尤维泰一早就来到长江镇中心沙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今天他要为社区居民带来一场耳熟能详的永安沙山歌演唱。
偌大的场地,简单的舞台,尤维泰面对着数百名社区居民。即便只有一个人,没有任何乐器伴奏,尤维泰也能凭着他的一副好嗓子征服全场。车水号子、打麦号子、挑担号子等各具特色的山歌小调,在尤维泰的演唱下活了起来,悠扬的旋律久久回荡在观众耳畔。
“从我有记忆起,我就听永安沙山歌,并且喜欢上永安沙山歌。我当过码头工人、挑过大坝、割过牛草,长时间的集体劳动,让我听到了不同类型的山歌,更加深刻领悟到山歌的魅力与内涵。”演出结束后,尤维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告诉记者,从儿时的喜爱,到后来的主动学习、研究,60多年时间,他对永安沙山歌的喜爱越发深厚,他也主动承担起整理、记录、传承永安沙山歌的责任。
“以前的山歌,基本上是口口相传,都在老人的记忆中。书面记录的缺失,会导致山歌传承的断档,甚至消亡。”为了推动永安沙山歌的保护传承,尤维泰有一本随身携带的本子,专门用来搜集整理记录山歌。“整理的过程比较艰难,有些山歌在不同人的口中表述有异,有的山歌的歌词无法用书面语表达。”为了准确还原歌词,尤维泰不知走访了多少人、查找了多少资料,泛黄的纸张上都是他涂改的记录。“目前准确整理下来的山歌有二十多首,还要坚持下去。”
潮来水汪汪,潮退白茫茫。流传于如皋长江畔的永安沙山歌,以质朴的曲调,唱出了当地农民、手艺人、捕鱼者的往日生活。随着永安沙山歌入选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保护工作受到了更多关注与支持。这让尤维泰感到高兴。
如今,当地不少五六十岁的居民会在闲暇之余学习永安沙山歌,有传承民俗文化之意,同时也为生活增添一些快乐。“虽然我们不能唱得像尤老师那么好,但就图个快乐,高兴就行。”中心沙社区居民季美芳表示,自己已经爱上永安沙山歌。
在长江镇各社区举行的山歌表演活动上,常常会发生台上台下对唱的欢乐景象。“有的居民虽然一开始不会唱,但在大家的感染带动下也会加入进来,学着唱。”这让尤维泰对永安沙山歌的传承更有信心。
“永安沙山歌是我的最爱,我要唱一辈子。只要有机会,我就积极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演唱、宣传永安沙山歌,让大家在聆听中爱上永安沙山歌。”尤维泰说。
跟板鹞风筝、如皋香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永安沙山歌在尤维泰等人的“匠心”坚守下,得以走出时光深处,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出迷人光彩。□融媒体记者蔡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