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沙元炳 ②
翰林归乡
编者按:
大型电视纪录片《沙元炳》全景式、立体式再现了沙元炳先生在实业与教育救国之路上的开创精神和巨大作为,充分展现了沙元炳实践实干、造福民生的企业家精神与爱国爱乡的为民情怀。该片首映以来,在如皋掀起了学习弘扬沙元炳企业家精神的热潮。今天,《如皋日报》为大家带来“读懂沙元炳”专栏第二期——《翰林归乡》。
会典论世
回京销假的张謇与沙元炳重逢,两人一起住在会典馆。二人是老乡是同榜人士又都同属于帝党体系,他们在一起谈人生,谈时局,谈去向。为日后二人在现代化事业的开拓中并肩作战、通力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另寻出路
1898年,维新变法刚刚开始四天,“帝党”首领翁同龢突然被罢黜。翁同龢的倒台,预告了变法失败,也预示了维新派的命运。这场变故犹如一场骤雨浇灭了沙元炳的从政热情,他决意离开仕途,另寻出路。
江郎变计
1898年六月,沙元炳“谒告归养”,以奉养父母为名请了长假,离京返乡。回乡之后第一件事,沙元炳把书房匾额由文人雅玩志趣的“四印堂”改为“志颐堂”。这是一个“江郎变计”的明确信号——与一些士大夫遁世隐身的逍遥无为不同,沙元炳世的志向,是要从风花雪月中走出来,为颐养天下苍生做实事。
志颐养志
志颐堂的意思就是志在颐养,颐养自己的志,养气。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就是养气、养志,也包括颐养父母,颐养如皋的老百姓。一部《志颐堂诗文集》,则可以让我们读出更丰厚、更真实的沙氏人生。诗情画意的背后,隐喻着沙元炳在变革时代的悲欢曲折。
赋诗抒怀
蛰伏乡隅的沙元炳从报刊上关注着时局变化。但书生报国,路在何方呢?中秋雨夜,35岁的沙元炳愁对满庭桂香,赋诗抒怀——
七十予过半,关山秋正中。
百年成独处,一雨郁愁胸。
沙元炳说:
天下之患,莫大于任事者仅居其名,而无所事之实。
桑梓情深的沙元炳,放弃多种名利名望,从此一心从事如皋的地方治理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