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e如皋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文化视线 > 正文

传承与创新融合发展让非遗“活起来”“火出圈”

非物质文化丰富多彩,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文明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皋盆景、如皋剪纸等12项非遗纳入学校课程;省级非遗如皋杖头木偶戏3次亮相央视;7位侨界代表受聘为“如皋非遗海外推广大使”……今年以来,我市推出一系列具体举措,宣传推广非遗,助力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如皋杖头木偶戏、如皋盆景、如皋剪纸等12个非遗社团,每周三节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今年,市第二中学将12项非遗纳入学校课程,由市文化馆的非遗传承人带领师生一起学习非遗技艺。

浸润在非遗的土壤里,大家无比欢乐,也充满了学习兴趣。“刚开始,举着木偶,肩膀又酸又疼。在练习的过程中克服了许多困难,很有成就感。”高中生季佳睿已经学习了3个月的如皋杖头木偶戏,现在,他已经能够和同学们一起表演一台完整的木偶戏了。“非遗走进校园,既让孩子们在认识非遗、学习非遗中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也让他们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市第二中学教师宋金丽告诉记者,作为教师,自己也在努力学习非遗技艺,“我们有义务把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此外,我市还综合利用非遗精品展和网络直播、短视频、VR等新媒体手段,对非遗进行宣传推介。特别是今年我市还邀请具有一定影响的7位侨界代表担任如皋非遗海外推广大使,借助他们的力量,加快促进非遗的传播、展示和交流,真正让非遗走出“深闺”,助推如皋非遗品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展示的是东方魅力。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非遗的生命力则在于传承创新。”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氏面塑”传承人蔡晓霞说,要让非遗“活下去”并且“火出圈”,就必须借助全新的传播方式,让精彩的展示、精湛的技艺、精美的产品更活、更潮、更火,培育更多海内外非遗“粉丝”。

目前,我市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9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10个,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19名,其中省级以上传承人6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更让我们对文化传承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

让非遗“活起来”“火出圈”,需要把非遗宣传推广摆在重要的位置。我市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让非遗成为当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融媒体记者吴志巧

记者感言:一个节目、一项活动、一件文创……远不是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终点。只有将信息新技术、数字化新应用,与非遗文化完美结合,共同热爱非遗、传承非遗、发展非遗,才能让后人感知非遗的温度,使之根脉相续、永葆活力。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如皋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相关阅读
关键词: 牢记嘱托 文化
责任编辑:陈慧伦
0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