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民生福祉,是一座幸福之城最好的注解。
翻新改造的老旧小区、烟火飘香的“爱心食堂”、落地生“金”的光伏发电……近年来,我市把“民生工程”变成“民心工程”,打开了一扇扇通向百姓的“幸福门”。
“老街坊”过上“新生活”
今年,位于如城街道的花港小区添了一排“新物件”,街坊四邻无不称赞。“太时髦了,没想到小区里也能装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对呀!以后就不用跑老远找充电桩了!”“我今年也要买一台新能源汽车!”
建于上世纪末的花港小区,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建筑记忆,如今这里的居民也过上了“新生活”。花港小区居民黄俊奇送孙子上学回到小区后,像往常一样来到社区的“小游园”找棋友下棋。看着一处处崭新的风景,黄俊奇打开了话匣子:“原来电线搭得跟‘蜘蛛网’一样,走路都要小心,停车位也紧张,回来晚了就没地方停。”
“不改不行了!”2022年,花港小区启动了改造工程,先后举行了多次业主恳谈会。哪里该改、怎么改?要不要安装监控设备,安装多少?停车位如何设置,怎么用……这些以往“爱扯皮”“易激化”的点,变成了一个个有商有量的解决方案。
如今的花港小区,一眼望去都是新的:规划整齐的停车位,随处可见的智能监控,新加装的路灯……
花港小区的嬗变在我市并非个例。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老旧小区改造列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改造面积超23万平方米,惠及居民8600多人。
“小饭碗”盛满“幸福味”
“今天的菜心炒得嫩呢!”“这个骨头汤也煨得入味,好喝!”近日,临近中午,位于如城街道宏坝社区的城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如往常一样传出欢声笑语。
在中心的“邻里爱心食堂”内,不少老人正聚在一起用餐。“我从家里走过来不到10分钟,这里菜品丰富,价格也很实惠。”家住如歌花苑的吴爱华今年63岁,常年独居的她是“邻里爱心食堂”的“老主顾”,“在这里吃饭还能和‘饭友’们聊聊天,很有趣。”
“小饭碗”装着大民生。据了解,这家“邻里爱心食堂”主要服务60岁以上的社区老年人,于今年5月19日正式开业,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每餐优惠2元。“不光是附近居民、社区老人,还有很多周围公司员工等前来就餐。”城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杨惠告诉记者,选址在宏坝社区,地理位置便利,平时有市民政局的志愿者和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充当老年人助餐服务员,为老人提供助餐服务。
目前,我市已建成3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助餐点,预计年内建成8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助餐点。越来越多的“邻里爱心食堂”,将不断推动“家门口”助餐体系建设,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进一步织密我市惠民便民服务网。
“小屋顶”释放“光红利”
蓝天白云,晴空万里。在位于九华镇的南通华胜数码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厂房顶部,占地6000平方米的光伏电站内,一排排光伏电板一眼望不到头,在阳光照射下正源源不断地产生清洁电能。
2019年,当时村里的第一书记孙美松为村里申请了江苏省的扶贫资金。利用这笔资金,龙舌村在该公司屋顶投资252万元建设了50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该公司负责人陆新兵说:“我们公司是纺织企业,用电量大,工业用电是9毛多一度电,村里投资建成光伏发电项目后,将电卖给我们,一度只需5毛左右,给我们节约了不少成本。”“目前,村里依靠光伏发电项目每年能增加20万元左右的村集体收入。”龙舌村党总支副书记徐志良告诉记者。
此外,龙舌村的村民们也积极安装光伏电板。“我家的闲置房顶有100多平方米,现在租给公司安装光伏太阳能,绿色环保不说,我不出一分钱,一年还能有1000元的租金收益。每天看着闪亮亮的屋顶,我的心里也亮堂堂的。”陈金泉望着他家的“闪光”屋顶,眼里都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2021年我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首批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市以来,我市所有新增能耗的工业项目均被要求安装屋顶分布式光伏来替代能耗指标,同时引导居民绿色能源消费,实现借“光”生“金”,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目标提供了强大动力。□融媒体记者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