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e如皋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文化视线 > 正文

如皋:范湖洲古村落历史遗痕

范洲村,又名杨洲村,现属如皋长江镇,旧属范湖洲。1916年江苏陆军测量局绘制的《石庄镇地图》上显示: 范湖洲位于石庄的东北方向,从西南到东北,构成一块几近长方形的区域。范湖洲的面积明显大于地图上大多数其他乡村。后来,范湖洲一分为二,西南片更名范洲村。

范洲村是一座古村,历史悠久。顾名思义,“范”字源自历史名人范蠡。相传两千五百多年前,范蠡、西施自吴国都城出逃,过江上岸,来到如皋车马湖地区,又丢弃车马,泛舟湖上,入海北上前往齐国。那片湖水区域,便是日后的范湖洲。

范洲村不仅有古老的传说,还有美丽的古迹。约在元末明初,朱熹族裔——朱显良、朱显忠兄弟,经过商讨,各司其职,一位尽孝,一位尽忠。朱显良从芹湖移居范湖洲,繁衍后代,延续家族的命脉;朱显忠追随朱元璋,壮烈牺牲,成为明朝开国名将。瓜瓞延绵,儿女成群,一代又一代朱氏乡贤、族人在范湖洲繁衍生息,为当地留下众多美景古迹。

《如皋范湖洲朱氏族谱》记载,范湖洲史上有范湖八景,包括柳丝、修竹等。朱氏族人喜好种竹。有诗为证,《修竹百家》云:“绿云冉冉常铺地,翠浪滔滔欲到天。溪上堪留唐代逸,林中可坐晋时贤。”《竹中清梵》又言:“水声隐隐经声外,竹韵悠悠梵韵余。”水竹相连,梵音悠悠,不禁使人想起村中旧景水竹庵。

水竹庵位于东园。这座东园是中国近代农业先驱朱祖荣的家园。朱祖荣,清末农学家、实业家、教育家,一度携手罗振玉、张謇等众多名人,发起创办农学会、《农学报》。朱祖荣还撰写《蚕桑问答》,将范湖洲乡人的养蚕经验推广给国人。他又创办广宁源靛业、广福木业等公司,在家乡修建码头,促进上海、如皋两地之间的贸易。

水竹庵的梵音,已然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幸运的是,庵中的两座建筑至今可见。一座是玉皇殿,长12.6米、宽7.7米、高5.6米,为明代建筑。外面屋檐最东侧有一块刻有斜体的镂空佛教“卍”形及荷花的方形大砖。门前挂有一块匾额,上书“玉皇殿”。

此殿为东西走向,东西两边各为关羽、岳飞的雕像。室内为木质结构,尤为精美。黑色木柱底部的柱础仍为木制,专家认为这是明代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屋顶的黑砖,鳞次栉比。砖下平梁、四椽栿的表皮中夹杂着黑、白、黄三色相间的涟漪纹路,表明所用木材是上等杉木。平梁与檩条相交处拥有一东一西的木雕:花叶相连成长方形,顶头又有龙头翘起,构成一条龙舟。这座旧房,除去外部重新粉刷,内部基本保持原貌,在当地已不多见。

玉皇殿西隔壁便是金刚殿。金刚殿原本是一幢两层小木楼,不幸消失于本世纪初。随后,范洲村乡人按照原貌重建金刚殿,为两层水泥白楼,长7.7米,宽4米,高7.6米。当下的金刚殿有两处看点。一处是上下两层均为正方体,一处是上层的白墙中开有一扇上圆下长的过门,颇为精致,配上门前阳台中的圆形柱子,很有民国建筑的风格。

据《如皋范湖洲朱氏族谱》,玉皇殿、金刚殿在水竹庵内,后改为学校,有银杏树、榉木各一棵。树已有百年历史,须三人才可合抱。建校的历史功臣便是朱祖荣。1907年春,朱先生奉如皋知县周松荪照会,向如皋高等小学堂告假,暂停教员职务,出任范湖初等小学校校长。

他捐献出家园中的玉皇殿、金刚殿作为校舍。二月初四,朱祖荣邀请范湖洲父老及同行,举行开校仪式。从清末到民初,学生数量在125名到160名之间,又聘请陈国治(通州师范本科毕业生)来校执教。

朱先生任职校长期间,每日放学,学生都会面对旗帜唱歌,与夕阳争辉,观者啧啧称赞。家谱记载,如皋县劝学所将此举上报,“江宁提学使李”赠额:“烝我髦士”。这位李姓江宁提学使正是书法大家清道人李瑞清。

近来,考古人员在范洲村挖出两口古井。一口井就在玉皇殿背后。古井为“龙眼井”:前口为三角形,后身为半圆状。此井是清末民初挖的。《如皋范湖洲朱氏族谱》未曾记述此井,但述及另一口新发现的古井:“第二口在桂花园门首。”家谱又记:桂花园在范湖洲东,明生员礼部儒士朱起莘的家园。园中有两株古桂,曲曲盘旋,两两对目。此井造型为常见圆口,井很深,顶部已有后人重新修补的痕迹,不过井中出土一个“韩瓶”——宋代名将韩世忠部下用的行军水瓶,民间俗称“茶瘪子”。专家初步鉴定出土“韩瓶”为宋瓶,可推古井宋代已有。

朱家另有西园,建有读书诸楼,今已不见。读书楼原址附近尚有一处明代民居幸存。此房长8米、宽7.5米、5.6米。室内整面木墙为红色,上面还有镂空扇形木面,听女主人说及上面原嵌精美木雕,后为人所盗。外厅、内房各有一个老油桶,已是百年前的旧物。此家先前的主人,卖油为生。

巡礼古迹,欣赏古物,宋代瓶子、明代建筑、清末古井,范湖洲古村名副其实。(彭伟 陈嘉曦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如皋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责任编辑:陈慧伦
0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