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e如皋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文化视线 > 正文

如皋白蒲镇:以“直播+”助燃古镇传统文化热

近年来,江苏如皋白蒲镇在非遗宣传推介上持续发力,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积极探索“互联网+”云上平台助力文化乡村振兴,通过直播赋能加持,不断擦亮白蒲古镇历史文化名片。

“云上”突围,助力非遗好物“出圈”

“兄弟姐妹们,燕子给你们带来祺祥红木新产品——多迈南美花梨的“一鹿有你”居家摆件,它融入了传统雕刻工艺,鹿角可拆卸……”白蒲镇林梓社区苏中红木大世界文化产业示范园的“e心向党 燕子红木”直播间内,主播燕子正铆足劲向网友推荐本土红木产品,抢抓商机。

细心讲解设计理念,耐心介绍非遗工艺,诚心直播生产一线……燕子的用心用情,使她的直播间流量呈现良好走势。“目前每场直播平均在线人数可达4000人。我们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线上销售额稳步增加的同时,也拉动了线下实体销售额的增长。”燕子高兴地介绍道。

如皋白蒲素有“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传承基地”之称,目前拥有大小红木企业300多家,从业人数超过3000人,是当地特色产业之一。像燕子这样的主播大有人在。为了替当地的红木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志愿者们自发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全国的网友介绍红木雕刻技艺和作品。

“云”游古城,蒲塘风韵尽在眼前

“这里是美国长老会白蒲教堂旧址,大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共6栋18间。1930年,美国长老会于白蒲镇创办教堂……”“蒲塘风韵”主播“勇敢的二姐”(以下简称“二姐”)正背着“小蜜蜂”,走在凹凸不平的明清石板路上,不遗余力地介绍蒲塘老街的一砖一瓦,一木一景。

千年古镇白蒲,始建于东晋义熙七年,人文底蕴深厚,历史传承厚重,保存有一大片古建筑群和宋代街巷,人称“南有周庄,北有白蒲”。近年来,白蒲镇加大对老街的修缮与保护,繁荣古镇业态,让古镇重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二姐”是勇敢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导游志愿者,也是白蒲镇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办公室的一员。最近,“二姐”兼职做起了网络主播,以石板路为背景的“蒲塘风韵”直播一经推出,就受到很多粉丝的喜爱。

在保持和传承悠久文化传统的同时,古镇不断致力于创新探索新旧文化交融,寻找一种“现代表达”方式。后期计划以“短视频+直播”助力白蒲特产销售,发挥线上传播优势,助推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

“云”端课堂,非遗技艺触“屏”可及

“剪纸一定要静下心来。我在剪纸时,经常屏住呼吸,一口气剪出,这样才能使得作品气韵流畅,形神兼备……”在非遗剪纸项目传承人陈耀的直播间,他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他的手中折叠、翻转,不多时,便成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网友们连连称赞,惊叹于陈耀老师高超的技艺,更惊叹于剪纸艺术的神奇。

1962年出生于白蒲镇的陈耀,6岁起迷上剪纸。虽然没有美术功底,但他善于观察世间万物,勤学苦练,创作的作品栩栩如生。其中,剪纸作品《超萌小兔》,呈现了一只长耳朵、三瓣嘴、大眼睛、大板牙,超萌可爱的兔子形象;《玉兔呈祥》则通过阴刻的手法,以大兔内藏有8只小兔的设计寓意兔年大发,子孙满堂,作品精妙技艺获得一致好评。

创作作品之余,陈耀不断扩大非遗剪纸“朋友圈”,借助网络直播,向网友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传授剪纸的技巧和绝活,让非遗在线上活起来。“这么多人关心和热爱剪纸艺术,真是太好了。”陈耀忍不住高兴地感叹。近年来,白蒲镇依托古镇文化优势,积极打造红木、茶干、黄酒、剪纸等非遗文化项目,以“直播+非遗”方式,吸引更多传统文化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同频共振,不仅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了“老手艺”,也将古镇非遗文化在更大范围得到了传播和传承。(孙丽丽 王珩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如皋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责任编辑:陈慧伦
0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