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作为连接高校学府与田间地头的纽带,为青年人才提供独特成长舞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科技动能。近年来,如皋市科协充分发挥系统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科技小院”建设步伐。2022年8月,如皋水稻科技小院、如皋桑蚕科技小院、如皋黑塌菜科技小院入选国家首批支持建设名单,数量居江苏省第一。
扎根乡野 架起农民与农技的桥梁
如皋水稻科技小院是以农业种植科研类研究生和农业技术人员驻地指导,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是江苏第一个科技小院,2010年正式运行以来已累计培养31名研究生。
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叶薛铠去年5月份未入学时就来到如皋水稻科技小院进行工作体验。“我从未系统接触过农产农活,直到来到科技小院才真正了解现实的农业生产。”5月3日下午,叶薛铠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令他倍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农业学子就应聆听土地的声音,用实际行动回应农民们的期待。”
科技小院不仅是学生的实践基地,也是农技推广平台。水稻科技小院负责人、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郭世伟介绍,在实践中,小院带动周边农民成为懂技术的“土秀才”,团队还联合如皋农技推广部门,“嵌入式”培训当地基层农技人员和种田大户。2022年,团队成功研发出提高水稻秧苗质量的育秧基质,目前在云南大理洱海一带进行大面积试验。
注重实践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科技小院既可以为农民提供科技指导和技术示范,也为农业人才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阵地,让更多青年人才在田间深造、成长,为科技助农注入青春活力。
如皋蚕桑科技小院建设地点位于如皋市九华镇小马桥村八组,基层单位为如皋市灏晨家庭农场,是如皋市第一家初具规模的蚕桑生产家庭农场。依托科技小院平台,农场开展了智能化小蚕共育室建设以及桑疫病防治试验示范,集中研发并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辐射如皋市现有桑园面积4.18万亩。
苏州大学蚕桑研究所所长李兵教授,是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长期担任如皋蚕桑科技小院首席科学家。如皋市灏晨家庭农场作为苏州大学桑蚕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示范点,每年入驻3名以上专业研究生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已培养专业硕士10名,其中1名研究论文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2名获得苏州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脚踏实地 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科技小院里,有农学师生们深耕农业的身影。在更广阔的乡村振兴舞台上,更多青年在兴农路上奋力追梦。
黑塌菜是如皋特有的蔬菜品种,也是该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因口味独特、绿色健康,一直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如皋黑塌菜科技小院由南京农业大学、如皋市科协、中皋农产品供应链有限公司三方共建,位于如皋市搬经镇,首席专家为南京农业大学侯喜林教授。利用黑塌菜科技小院平台,如皋大力推动万亩黑塌菜基地种植,实现了黑塌菜一二三产深度融合。2022年,如皋黑塌菜科技小院被中国农技协评选为最美科技小院,成为省内唯一入选的科技小院。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肯定了科技小院青年学子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的实践意识和责任感,并强调了青年人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蒋程说,“作为一名从事中国白菜研究的博士生,更应时刻铭记总书记的嘱托,秉承南农‘诚朴勤仁’的校训,在深入研究前沿技术的同时,也应植根雉水大地,将自身专业所学立足黑塌菜产业,切实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创新型解决方案,真正做到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一步,如皋市科协将全力配合南京农业大学和苏州大学,为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科技小院提供更大支持,让广大农学师生更好融入乡村、扎根基层,努力把“科技小院”打造成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增压泵”和科技人才基地,为如皋农业强市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