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清晨,一道晨光唤醒沉睡中的城市,市井街巷迎来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讨价还价声、“擦擦凿凿”的打磨声、笑语寒暄声……最抚慰人心的城市“烟火气”已然回归,成为清晨里一道靓丽、暖心的民生风景线。
“家门口”为“小修小补”留空间
在离农贸市场不远的一处便民服务点,年过八旬的曹进修正鼓捣着他的“老伙计”给客人修鞋。“不光是鞋子,雨伞、拉链等都能修!”说起这修修补补的活计,他自信满满。
曹进修在白蒲街上修了38年鞋,清晰地感受到白蒲的变化之大。“这些年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好了,人居环境也变美了。虽然生意比之前冷清了不少,但是总有需要修补的顾客找来,忙的时候也得排队等。”老街上还有很多像曹进修一样的小摊,这些小摊品类丰富、价格实惠,它们不仅能满足大家日常的需求,而且为手艺人提供了谋生手段。
对于“小修小补”摊点,白蒲镇积极完善便民生活圈,通过点位优先等方式让修鞋、修伞、配钥匙、自行车修车补胎等“小修小补”的便民店铺规范有序服务百姓。与此同时,该镇还组织志愿者免费提供磨刀、缝扣子等服务。
“家门口”给“流动摊点”安新家
“都是自家种的,新鲜着呢!”“现在菜薹都有了,给我来一点。”在白蒲镇绘春园便民疏导点,一个个摊位整齐摆开,青菜、香堂芋、大蒜、萝卜等蔬菜上还带着露珠,看起来新鲜水灵。这些农户自家地头上刚采摘的新鲜菜品,颇受市民喜爱。
“不用打‘游击战’了,也不用日晒雨淋,心里踏实了。”今年70岁的江霞笑着说,她家有3亩多地,种了好几种蔬菜。每天早上5点多,她就载着菜到市场,靠着这一方小小的摊位,生意好的时候一天的收入有100多元。
近年来,白蒲镇利用容得下、不占道、不影响交通和市容环境的公共“边角地”,设置免费摊点200多个,这些摊点实用、简单,让老百姓获得了真正实惠,也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白蒲镇农贸市场分队长李益芹介绍,引导流动摊贩到这里来经营,既保障了环境整洁有序,又让顾客在这里购物更安心、更放心。
“家门口”服务群众“零距离”
就医、养老、育儿……居民在“家门口”的活动越来越多,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也面临着更高要求和更多考验。应对新形势,白蒲镇构建了“网格+代办服务”服务队伍,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在家中就能“办好事”。
网格员用“铁脚板”以每天至少两小时的标准开展网格巡查,通过“群众下单、党员接单”“线上+线下”“代办+现办”的方式,向群众提供低保申请、临时救助、医保缴费等9大类35小项代办服务,让群众办事实现了从“只跑一次”到“零次跑”的跨越。
与此同时,该镇成立由党员志愿者、网格员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将空巢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列为重点服务对象,建立“一帮一”“多帮一”关爱小组,落实“周联系、月上门、季慰问、随时帮扶”制度,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全力守护民生幸福。□通 讯 员李锐敏 王珩 融媒体记者吴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