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从“莫文隋”到“好人之城”;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一座城;从凡人善举到时代楷模,从桑梓田园到全域全城……南通这座闪耀着江海文明之光的“好人”之城,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着力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以覆盖城乡、涉及百业、连结干群的“群英谱”绘就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绚丽图景。
鲜红底色点亮信念的能量
1995年,南通新闻媒体报道了有人化名“莫文隋”汇款资助贫困学生的故事,并在寻找“莫文隋”的行动中,意外发现了一批化名为魏群、关辛、吴铭、卫英才、任有琴的匿名行善群体。之后,“莫文隋”成为南通做好事不留名的群体现象代名词。
“莫文隋”是雷锋精神在南通的生动实践和时代映像,是南通“时代化、乡土化、群体化”的雷锋精神。
自1963年以来,南通市持续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涌现出了60年代的马富、70年代的朱骅、80年代的青年服务总队、90年代的“莫文隋”等一批全国知名的精神文明典型,在不同年代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
进入新时代,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前进步伐。南通市现有“莫文隋”“爱心邮路”两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典型;戴庆贤等9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44人(组)荣登中国好人榜,33个集体和个人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各类先进;海安宁蒗支教教师群体、如东税务局“爱心妈妈”团队成为江苏省“时代楷模”,32人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275人(组)当选江苏好人……
典型迭出映现大爱的胸怀
在南通,“有困难,找江海志愿者”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位市民的共识;“有时间,做江海志愿者”同样不是一句戏言,而是各级党组织对全社会的号召,更是全体党员、干部的庄严承诺。
“志愿活动人人可为、处处可为,要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时尚,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盛慧琴说,“要进一步扩大志愿江海品牌影响力,把特色化、专业化、人性化的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目前,由“莫文隋”引发的南通江海志愿者,已由最初的34人发展到251万多人,全市拥有6648个志愿服务组织(队伍),志愿服务项目总数60.5万个,服务总时长超过2亿小时。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生活的琐事做起,让典型贴近群众,让文明走进生活,南通市始终坚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创建活动。无论是扶贫济困不留名的“莫文隋”,还是将学雷锋行为制度化、社会化的“江海志愿者”;无论是将修车所得全部捐赠给慈善事业的胡汉生,还是照顾三对“父母”的沈亚秋,这些身边的人和事,都能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够得到,让群众倍感亲切、笃信可学。自1986年开始,36年来,全市共评选产生的1000多名文明新风典型中,90%以上都是身边的普通人,他们身上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像一颗颗爱的种子撒向社会各个角落,生根发芽,遍地开花。
礼遇善待涵养忘我的精神
今年2月4日,南通市民王兵、施炳生勇救落水车辆司机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引发强烈社会反响。2月6日,南通市崇川区文明办作出表彰决定,授予两位救人英雄“崇川好人”荣誉称号。2月7日,市、区两级公安机关、见义勇为基金会上门颁发了确认见义勇为人员决定书,并送上了慰问金。2月9日,“救人英雄”王兵将6000元慰问金全数捐给了崇川区慈善会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他在捐赠时留下两条语音:“通过区慈善会,善款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善款哪里需要就用于哪里。”救人之感动,捐赠之延续,处处彰显南通人忘我的精神。
据不完全统计,在南通市144人(组)中国好人中,有9人因见义勇为而光荣牺牲或因公殉职,有5人因行善举而受伤致残。在这里,让英雄流血流汗不流泪,让好人行善积善有善报,让见义勇为者有激励,让志愿服务者有保障,让凡人善举者有褒奖,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南通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为尊崇礼遇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治保障。启东市在南通率先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元的美德基金,对生活困难的道德典型落实日常生活关爱、医疗绿色通道、年终资金帮扶等关爱措施。如东县在《帮扶礼遇道德模范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帮扶礼遇程序、方式,在参政议政、就业晋升、保险保障等方面列出了详细清单,成立“如东县美德基金”,完善了系列针对“好人”政治礼遇、经济激励、政策扶持、社会权益的褒奖激励措施,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在就业创业、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生活保障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帮扶。如皋市连续3年开展“来,我们宠你”主题活动,城乡296家爱心商家接力参与,为全市各级各类道德典型订制专属礼遇套餐,让好人成为“座上宾”。
文化塑魂赋能进取的锐气
今年以来,南通艺术剧院的编导和演员们在紧张地编演话剧《莫文隋》,他们将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反映南通莫文隋式“好人”群体的时代精神。南通市以群众身边的文明典型、道德模范、英雄楷模为题材,大力创作文化艺术精品,让先进的事迹走上案头、走上舞台、走上荧屏,走到群众的身边、走入群众的心里,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南通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文明新风典型表彰大会,定期举办全市道德模范颁奖典礼,激发先进典型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在全社会营造崇敬英雄、礼遇模范、争当好人的浓郁氛围,“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江苏好人”数量在全国设区市名列前茅,矗立起江海大地的“精神海拔”,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南通各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实施具有乡土气息的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工程,“微笑之城,大爱如皋”文明品牌、“最美海门人”宣传推广活动、如东县“初心馆”“爱心馆”“好人公园”等,都为南通“好人文化”汇聚了“江风海韵”。
江海之汇,大爱之城。近年来,南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好人文化”,推动建设彰显新时代雷锋精神、汇聚“莫文隋现象”群体的“好人之城”。(来源:新华社客户端江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