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e如皋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文化视线 > 正文

【网络中国节 · 元宵】巧手扎灯四十载 匠心传承老手艺

灯彩匠人的“浪漫情怀”:

巧手扎灯四十载 匠心传承老手艺

俗话说,“正月十三上花灯”。元宵节临近,我市各大花灯市场日益繁忙起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皋灯彩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小波,也迎来了一年中忙碌的时刻。

走进王小波的灯彩工作室,只见房间里密密麻麻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今年是兔年,我们的主打产品是兔子灯,当然也有猴儿灯、龙灯等等。十二生肖样式的灯,这儿都有。”在跟记者交流的数十分钟之内,王小波接了好几通电话,都是外地客商打来订货的。

“我从10岁开始跟在父亲后面学习做灯,今年已经50岁了,在灯彩制作的这条路上已经整整走了40年,见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灯彩的传承和发展。”王小波介绍,“前几年,像我们这样坚守传统手艺的灯彩从业者一度面临着市场竞争大、收入低、行业人才流失等诸多窘境,现在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灯彩制作技艺的革新、电商的兴起,让这个行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花灯的款式每年都在更新,看到其他地方花灯做得蛮好的,我们也在一直努力,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王小波说,和以往用纸糊裱的兔子灯相比,近年来,工作室制作的全部是布料兔子灯,更加坚固、环保,可以循环使用,也更受市场追捧。

“很多人小时候都扎过兔子灯,但是要把兔子灯扎精致了,却不容易。我们选用的花灯骨架原料是铁丝,买回来之后要焊接70多个点,骨架才能定型。兔子的头部和尾巴摆放也是有考究的,具体的摆放方位要反复调试,至少要试四、五次才能定下来最终的位置。布料绸缎糊裱也要糊得紧绷,把铁丝包住,不留缺口,兔子灯身子鼓鼓的才显得饱满。”王小波一边忙碌着,一边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在传统布料兔子灯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了创新,兔子尾巴和耳朵上缠绕了一团白毛,兔子表情略带娇气,整体更加生动形象。”

“做我们这一行的,最需要的就是耐心。今年设计的这个新款式,从前期的构图划线,到后期的扎骨、裹丝、裁剪、糊裱,再对造型反复修改、打磨完善,连续花了一周的时间才最终完成。”王小波说,做花灯需要手巧,还要坐得住,一天坐十几个小时是常态。除了吃饭、休息,其他时间都是在做灯。

凭借传统的纯手工制作以及卓越的品质,王小波制作的花灯在市场上深受欢迎,除定期参加大型灯彩展外,他的花灯还销往浙江、安徽、福建、台湾、香港等地。去年开始,他还通过跨境电商直播带货,灯彩远销美国旧金山、加拿大渥太华等地。

“为了将如皋灯彩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们也在积极和教育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管部门联系,推进非遗灯彩传承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近三年来,我们也组织了20余场花灯制作公益讲座,教小朋友和花灯爱好者学习制作花灯,希望把这项传统民间工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谈及非遗技艺的传承,王小波信心满满。□融媒体记者袁涌东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如皋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责任编辑:陈慧伦
0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