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市牢牢抓住产学研融合主线,大力招引科技创新型项目,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推进企业协同创新,吸引最新科创成果在如落地生根,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产业是发展内核,我市源源不断的科创产业项目,激活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不久前,在2022如皋经济洽谈会·中国长寿文化旅游节暨中国(如皋)花木盆景艺术节开幕式上,来自国内外的客商、学者、科研人才集聚如皋,带来一个个优质项目。此次活动期间,我市共签订投资意向、投资协议39个,总投资375亿元。
“如皋处在最有活力的长三角城市群中,随着《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发布,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经济发展,如皋都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和腾飞。”德勤中国政府及公共服务华东区主管合伙人严庆乐十分看好我市发展前景。
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为主线,聚焦六大优势产业链,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形成“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项目滋养共生的良好态势,用产学研融合的“活水源泉”带动高质量发展的“生机勃勃”。
广大人才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而高校、科研院所则是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日前,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总决赛在我市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电子信息人才齐聚如皋,工业、交通、能源、医疗、农业、教育、旅游等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和关系民生重点应用领域的优秀设计作品竞相展示。“我们当前主要的任务就是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创始人、清华大学教授周祖成说,大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也为学校和地方、企业搭建了一座合作的桥梁。
人才的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竞争力,依靠创新驱动,依靠人才“活水”,是实现转型跨越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近年来,我市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通大学等近百所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精心打造了人才科技金融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高新区、龙游河科创走廊、驻沪“飞地孵化器”等专业化园区、各类创新平台,并量身定制“科技创新30条”“人才新政22条”等政策,奋力打造长三角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下一步,我市将通过抓大、育小、抓两头的方式,在全市形成龙头产业带头,万众创新、众人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以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以产业群催生人才群,以人才驱动推动城市发展。通过“人才培养+资源整合”“产业提升+平台共建”“创新发展+服务保障”,构筑产学研发展融合圈,一项项科研成果在我市“落地开花”。“我和江苏隆昌化工有限公司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并获评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郑兰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道,“通过合作,我们自主研制了国际先进的用于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的超稳矿化土壤修复材料,为修复全国污染耕地、保障粮食和蔬菜安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重金属污染耕地高效稳定修复与安全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如果说科技是高速发展的强劲引擎,那么人才就是发动引擎的“强劲燃料”。我市深度推动产学研融合,持续放大“科技+平台+人才+资本”优势,构建从科创种子到培育孵化,再到项目产业化的全链条发展格局。产业基础扎实牢固,创新实力突飞猛进,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如皋正奋力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融媒体记者蔡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