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皋城,天蓝水碧,灵秀动人。择一晴好天气,与二三好友于水边畅游,目之所及每一帧都美若诗篇。我市以水为脉,水系承载了如皋由沧海变桑田的历史。时间的车辙不断前行,一幅以水为墨绘就的新城画卷正徐徐展开。
以“治”起笔
昔日沟渠蝶变焕新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十字桥下,宝塔河边,69岁的李本玉像往常一样抱着萨克斯进行练习,流水汤汤,曲声悠扬,赏心悦目。“近几年宝塔河整治得非常漂亮,每天来这里练习吹萨克斯已经成了我的习惯。”李本玉笑着说道。
宝塔河对于老一辈的如城人来说都不陌生,原本这条河受周边工业污水还有生活垃圾的影响,逐渐淤积断流,近几年,我市大力清淤,并种植水生植物20余种,不仅让水系活了起来,还增添了许多灵动性。蜿蜒曲折的沿河小路、高低错落的绿化树木、视野开阔的亲水平台……如今的宝塔河,已成为城市的绿色生态新地标,让古老而又年轻的皋城活力四射,也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每天在河边散散步,心情特别好,这两年我亲眼见证了宝塔河的河水变得越来越清,鱼儿也越来越多,我很为家乡的发展感到高兴。”市民谢成香说。
玉带蜿蜒,碧水绕城,这是眼下我市生态水系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我市以“绣花功夫”进行水系修复与连通,构建起“六横两纵、外圆内方”的城市清水网,也筑起一座精神栖息家园。
以“绿”点染
生态廊道宜游宜业
绵延27.8公里的龙游河穿城而过,被如皋人称为母亲河。近几年,我市通过治理和改造,沿岸一处处绿色风景线,早已串成绿意盎然的生态走廊,灵动自然的城市水系跃然眼前。
“哒哒哒——哒哒哒——”每一个清晨,龙游河岸边都会响起充满活力的脚步声。家住在龙游河旁的市民王丹每天都会和丈夫一起到河边的生态步道晨跑,对于龙游河这几年的变化,她感到十分欣喜:“明显可以看到白鹭变多了,锻炼的人也很多,绿化品质也逐步提升上来了,晚上这边也很热闹,有灯光带、喷泉,大家又多了一个休闲的去处。”
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工作,我市累计恢复和新增河道15公里、新增水体面积28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16万平方米,多条河流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生态河、景观带。去年,我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精心编制龙游河科创走廊总体规划,让‘好风景’变成‘新经济’”,计划以龙游河为轴,串起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长江镇等多个高质量发展地带。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龙游河沿线会被雉水科学城、龙游湾科创智谷等重点项目赋予创新底色,成为如皋绿色发展路上一张崭新的名片。
以“管”润色
绿水青山全民守护
坚持生态优先,守护绿水青山,是145万如皋人民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追求。河网稠密、水系发达的如皋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河长制落地见效。随着河长制的建立,一条条河流有了专属守护者,水质持续改善,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为更好激发内生动力,破解农村河道管护模式单一、管护力量薄弱、群众参与意识不强等难题,我市在全市范围内选取39个村(社区)先行先试,各试点村(社区)因地制宜,探索“一河一策”治理模式,开启了一场精细化管护实践,形成了一批高标准样板。
今年初,一年一度的“中国水利记忆·2021·TOP10”评选活动结果揭晓,我市“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入选水利部2021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今年以来,“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机制已在全市13个镇(区、街道)331个行政村全面推行,农村河道管护真正实现了从“群众看”到“群众干”、从“管不住”到“管到位”、从“常态化”到“长效化”的可喜转变。
这样的变化不仅是面貌之变,更是理念之变。秉承着“生态优先”的理念,更多行动正在推进,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正在我市加速构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雉水河畔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绿色成为如皋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融媒体记者周玲 乔青 蔡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