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e如皋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文化视线 > 正文

如皋丝毯:千结万缕绘风华

走进位于靖海门的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一幅幅精美的挂毯呈现在眼前。这些由蚕丝制成,色泽鲜艳、图案各异,极具欣赏价值的挂毯,就是我国著名传统工艺之一,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如皋丝毯。

溯源千年丝毯“前世今生”

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负责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玉坤告诉记者,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我国就有了制作丝毯的工艺。随着时代的变迁,丝毯的制作工艺在近代一度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如皋的手工艺人们决定恢复这一技艺。“当时国内仅剩的一些丝毯都被保存在故宫博物院,我们看不到实物,仅仅对照图片,想要复原出原有的丝毯十分困难。”李玉坤回忆,当时他和其他工人们一起,研究了不少与丝毯较为接近的工艺品,通过借鉴羊毛地毯手工打结的制作方法,以及学习纺织、刺绣等传统工艺美术,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1973年成功复原了丝毯的制作工艺。

非遗丝毯000008_1663036712915_副本.jpg

如皋丝毯一经问世,就赢得了一批艺术爱好者的欢迎。1981年,以李玉坤为首的如皋丝毯艺人们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取得合作,开始制作以著名画家作品为蓝本的丝织挂毯艺术品,形成了地方独特风格。此后,如皋丝毯逐渐走出国门,蜚声中外。目前,3幅精品丝毯被美国著名博物馆收藏,在一些国家的王宫和政府机构也可以见到如皋丝毯的身影。

千结万缕织就精美丝毯

如皋丝毯由工人使用不同颜色的丝线,手工打结制成。每个结就是一个点,再由这些点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李玉坤告诉记者:“根据图案的细节精确度不同,丝毯的密度也有所区别,我们行业内将其按‘道’进行区分。”120“道”的丝毯每平方英尺要打14400个结,150“道”的丝毯每平方英尺要打22500个结,而最精美的200“道”丝毯,每平方英尺就要打4万个结。

李玉坤向记者展示了一幅根据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制作的丝毯作品,这幅作品全长24米,高1米,是用200“道”的工艺制作而成,整幅丝毯的面积共计270平方英尺,工人们制作时要打近1100万个结。一名熟练的丝毯织工,每天能打8000个结,这幅《千里江山图》,是由李玉坤带着十多名工人花费了近11个月才制作完成。

非遗丝毯000007_1663036712956_副本.jpg

除了《千里江山图》外,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里还有不少精美的丝毯作品。描绘丝绸之路上通商场景的《任重道远》、生动再现意大利风景的《威尼斯》、曾摘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北京千年风景图》……李玉坤告诉记者,要想制作出这些美丽的丝毯,工人们不仅需要耐心细致,更需要一定的艺术素养。如皋丝毯上的图案,并不是后期染色而成,而是工人们在制作时通过使用不同的单色丝线进行组合,才呈现出艳丽丰富的色彩。根据图案的色彩变化,制作一幅丝毯至少需要“调”出一百多种颜色的丝线束,有时通过组合,甚至可以出现上千种不同的色彩。

匠心守护传承非遗文化

从上经、丈经、勘平,再到打底、画样,最后直至制作完成,一幅丝毯的问世有多难,只有当置身机杼前才有最直观的感受。对于75岁的李玉坤来说,如皋丝毯的技艺传承是他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1万多名工人从事如皋丝毯的织造。可如今,从事丝毯织造的工人只剩不到10人,年纪大多在六十岁以上,其中最小的也年近五十岁。

非遗丝毯000012_1663036712724_副本.jpg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如皋丝毯,进而对丝毯的制作技艺产生兴趣,李玉坤决定将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参观。目前,李玉坤正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积极与我市的职业技术学校取得联系。“如果有学校愿意协助我们开办丝毯技艺的学习班、培训班,我们肯定会义不容辞地提供师资力量。”李玉坤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如皋丝毯,共同将这项传统工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融媒体记者 韩循 章砺寒 实习生 吴佳怡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如皋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责任编辑:陈慧伦
0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