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 产业旺 文旅兴
我市下好“三手棋”对弈乡村振兴“局”
不久前,全国新高考一卷作文话题“本手、妙手、俗手”引发热议,而推进乡村振兴恰如执子对弈。磨砺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的“本手”,巧出特色产业建设的“妙手”,农文旅融合发展不落于“俗手”。生态美、产业旺、文旅兴……我市用招招制胜的落子将乡村振兴这盘棋下得稳健、下出新意。
人居环境整治
宜居村庄“美丽”不断升级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改善村民生活品质、打造“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
清晨,微风轻抚树枝,振兴河两岸植被绿意盎然。走进东陈镇南东陈社区,一尘不染的路面、水清岸绿的河道、干净整洁的庭院是视觉上的第一感受。“原先出门看到的是污水、垃圾,现在不仅村庄美了,各家房前屋后也都干干净净。”说起社区的环境,居民老张连连竖起大拇指。南东陈社区的改变,始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和河道整治。
近年来,南东陈社区以“振兴河居住线”为试点,以占全社区三分之一区域的核心区,带动整个社区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根据不同居住线的情况,从宣传发动、集中整治、整改挂牌、长效管护等方面着手,分类制定了人居环境评比制度。同时,社区围绕“自己的庭院自己评,自己的河道自己护”这一主题,让老百姓评出自己心中的“最美庭院”“最整洁户”,充分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热情。
“我的院子虽然现在不如邻居们,但是我不服气,我要继续改造,把他们比下去。”社区居民许映山不甘落后,他决定动员全家,从各方面对庭院进行打扫、改造,争取在下一次的评比中脱颖而出。这种“攀比”已经成为了居民之间的“时髦”,大家都开始自发地改造自家庭院。院中堆放的杂物整理收拾好了,垃圾自己清理分类好了,不少居民更是在院中打造出了一些庭院景观。
社区的整体环境从脏、乱、差变为洁、齐、美,处处涌动着蓬勃的生机,让村庄有“颜值”、更有“气质”。乡村振兴的“美丽愿景图”变为“幸福实景图”,群众脸上喜、心中乐,幸福感“爆棚”。
做好“特”字文章
乡村振兴频出“妙手”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如今的乡村发展“百花齐放”,多种特色产业种类共同发展。
“今年枇杷的长势不错,口感和甜度都很好,很受市场欢迎。”6月下旬,九华镇的枇杷销售已接近尾声,但每天仍有不少消费者慕名到镇上的枇杷园购买枇杷,络绎不绝的客人让如皋市伟盛生态种植园负责人姜其湖乐开了怀。“从2018年开始,我们的枇杷开始在多个比赛中获得奖项,最好的一次是在江苏省精品枇杷评比中获得银奖,‘九华白玉枇杷’这个称号也渐渐传开,市场也越来越广。”
今年的销售旺季,伟盛的“白玉”枇杷每天都能卖出500多公斤,单日销售额4万多元。据了解,九华镇已经有4家成熟的规模化枇杷种植果园,枇杷种植品种增加了“白玉”“大五星”“白沙”等,并带动了周边不少的散户。一到采摘季,行走在九华镇,随处可见金灿灿、沉甸甸的果实挂满了枝头。
一村一品牌、一镇一特色,在我市,这样的情况“遍地开花”。如城街道顾庄社区种植花木总面积达8万亩,年总产值达49.25亿元;江安镇联络新社区年生产肉制品2.8万吨,创产值16.81亿元;搬经镇黑塌菜种植基地面积达1.5万亩,年产黑塌菜2万多吨,加工近1万吨,总产值3.4亿元……各乡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做好“特”字文章,激活乡村巨大空间和潜力,助力乡村振兴,让“美丽乡村”建设成色更足。
农文旅融合发展
开启“一村一景”旅游之路
融则通,合则强。农文旅融合是促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城北街道平园池村千亩荷塘的荷花进入最佳观赏期。日前,以“喜迎二十大 礼赞新时代”为主题的如皋平园池第六届荷花节暨欢乐水世界开园仪式正式启幕。
“平园池村太美了,不仅景色漂亮,道路也很干净,遇到的村民素质都很高,我这次旅行真是来对了。”在生态藕池文化园,游客陈莉兴奋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平园池村以“文+农+旅”深度融合为理念,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在注重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巧借莲藕作文章,引进观赏型荷花,配套建设道路、木栈道、观景台等设施,将闲置的水塘打造成了游人如织的千亩生态藕池文化园。以“荷”为媒,一年一度的平园池荷花节已成为我市招商引资、对外宣介的重要平台,休闲放松、畅享美景的旅游盛会,全民共享、百姓尽欢的文化筵席。
平园池村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从传统农业村变身荷莲争艳、生态环保、百业兴旺的“世外桃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精品文化旅游之路开启。“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人行步道、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布置到位,为后续的乡村旅游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平园池村党总支书记刘炜建对未来信心满满。
文化与旅游融合交汇,让诗与远方携手同行。乡村旅游品牌、精品文化线路……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现代农业高质量建设,让“农户变商户、农村变景区、农产品变旅游商品”的愿景照进现实,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融媒体记者蔡 易 许周欣 邱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