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青丝 共赴白头
用一生相守书写动人情诗
编者按: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相传这一天,牛郎织女跨越迢迢银汉得以相聚;这一天,也牵动无数人眼中泪、心中事、意中人。华夏儿女自古多情,深情厚谊随处可寻。《如皋日报》特别推出“七夕”主题报道,走近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眷侣,用点滴墨迹镌刻下他们的爱情佳话。
朱邦富、鲍秀英夫妇:
党龄相加132年 伉俪情深共赴白头
“朱伯伯,鲍伯母,我给您俩拍张合影,3——2——1……”近日,记者来到老党员朱邦富、鲍秀英夫妇的家中时,正巧赶上社区工作人员前来探望二老。两位老人携手坐在沙发上,胸前挂着“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花白头发之下是洋溢着幸福笑容的脸庞。
“我是1948年入党的,她比我晚一些,是1964年,还是小妹妹呢。”94岁的朱邦富牵着87岁的鲍秀英,一脸宠溺。
两位老人的故事要从军队说起。1946年,南通小伙朱邦富踏上了参军之路,1955年,他从朝鲜战场上被调往北京总参,而出生在武汉、成长在南昌的鲍秀英当时正供职于北京301解放军总医院。“当时是一个朋友介绍我们认识的,通过慢慢接触,发现对方就是可以相伴一生的人。”1957年,二人正式结为夫妻,开启了一生的相守,话本中才能见到的军官与军医的爱情在两位老人身上自然而然地发生着。
刚结婚时,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二人都是早出晚归,鲍秀英照顾大家的同时还要照顾着小家,甚至临产前一个小时还坚守在岗位上。“那时候她挺辛苦的,每天上班要转三趟车,在单位的时间也远比在家的时间长得多。”谈及那段最艰苦的日子,朱邦富满脸心疼。“那给孩子们喂饭、洗澡、洗尿布的活计还不是被你揽了去,你给闺女扎小辫的手艺可比我好多了!”鲍秀英在一旁笑着打趣道。“可不是嘛!像帮孩子扎辫子这种精细活儿,我们鲍大医生是干不来的。”两位老人谈笑互动,俨然如这世界千千万万热恋中的眷侣一般,羡煞旁人。
从北京到新疆,再到如东,最后定居于如皋,一转眼便是65年,朱邦富的脚步走到哪里,鲍秀英便追随到哪里。如今,两位老人退休已有三十余载,天气朗晴的时候,朱邦富会带着鲍秀英到小区楼下散步;朱邦富钻研书籍的时候,鲍秀英也会拿份报纸在一旁静静陪伴,日子虽然平淡,但两位老人都很满足。三十年来,他们也从未忘记自己党员的身份,在精力和体力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不时向大家宣传党政方针,并通过讲述亲身经历教育引导年轻一辈更好地建设祖国。“退休不退党,这也是我们夫妻二人能发挥的一点余热。”朱邦富说道。
“咔嚓——”相机定格住两位老人相依相偎的幸福瞬间。“爷爷,七夕快到了,有什么话想对奶奶说吗?”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不善言辞的老人羞涩地笑了笑:“说些什么呢,我们已经相依为命、白头偕老啦。”是啊,那些难以表达出口的爱意,早已在并肩同行的65年里被重复了千千万万遍。 □融媒体记者周玲
郭政爽、刘逸夫妇:
“要么不开始 要么一辈子”
“知道你们要来采访,刘逸特意穿上了她最喜欢的裙子,我当年在网络上看到她的照片对她一见钟情时,她就是穿着这条裙子。”这是采访当天,记者走进郭政爽、刘逸夫妇家中时,听到的第一句话。说这话时,郭政爽的眼神飘向了刘逸,两人对视时,脸上都是笑意。
爱情,是每个女孩的心之所向,但对于自幼患脑瘫的刘逸来说,曾经她连奢望都未曾有过,是广西小伙郭政爽的主动、执着和贴心,让她对爱情有了憧憬,并将憧憬变成了现实。
刘逸和郭政爽的故事,始于2018年。10月的一天,有人给刘逸发来了好友申请,他就是郭政爽。当时,郭政爽在网上看到了“脑瘫作家刘逸”的相关事迹,由于骨头变形、肌张力过高,刘逸17岁念完初中就辍学回家,但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用仅能动的左手敲出了1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生命的羽翼》。刘逸的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郭政爽,他鼓起勇气联系上了刘逸,两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网友。后来为了离刘逸更近一点,郭政爽来到如皋工作,随着距离的缩短,两颗心也就更近了。一开始,这份爱情并不被双方家人看好,刘逸的家人担心她遇到骗子,而郭政爽的家人担心他的未来会很辛苦,但他们并没有放开彼此的手。工作之余,郭政爽一有时间就来陪伴刘逸,他用轮椅推着刘逸出门,带她呼吸新鲜的空气;他在刘逸无人照顾时,为她提供无微不至的照料,他用一言一行证明了两个人相依相守的决心,最终他们的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2021年年初,郭政爽和刘逸结婚了,婚后的郭政爽比以往更加贴心和周到,彻底打消了刘逸心中的顾虑。“他跟我说,我们俩要么不开始,要么就是一辈子。”刘逸说,郭政爽刚来如皋的时候,亲朋好友一直提醒她,要有防人之心,毕竟她的身体状态经不起失败和打击,但无论刘逸怎么拒绝郭政爽,郭政爽都不放弃,他用执着打开了刘逸的心门,用言行一致让刘逸放下了心中的顾虑。
2021年年末,他们有了爱的结晶。刘逸无法独自照顾孩子,郭政爽便辞职在家照顾他们母子,家中没有了经济来源,两个人的生活压力愈发重了,但看着孩子的笑脸,听着他发出的模糊音节,哪怕日子苦些,夫妻俩都觉得是值得的。“安安八个多月了,每天能自己爬起来坐着,能在地垫上不停地翻滚爬扭,能兴奋地大笑,也能烦躁地大哭。老天爷仿佛把我未曾有过的活泼劲儿都一并累积到了他的身上。”这是刘逸今年7月写在文章“我们与孩子”里的内容。对她而言,孩子的出现,仿佛让自己的遗憾,以另一种方式变得圆满。
“我现在就想好好照顾他们母子,等孩子长大些,我就出去奋斗,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从2018年到2022年,广西小伙郭政爽背井离乡,最终为了爱情在如皋安了家,两个人从陌生到熟悉,相互扶持着克服了多少困难,其中的辛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如今家中迎来了新的生命,对于他们而言,也意味着生活进入了新阶段。
而关于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融媒体记者许周欣
情侣杨天驰、田庆:
纵世间有百媚千红 唯你是我情之所钟
“纵世间有百媚千红,唯你是我情之所钟。”这句充满情思的话语,用在华北电力大学硕士毕业生杨天驰和田庆身上刚刚适合。从本科的相识相知相恋,到携手备战考研,再到课题研究、论文答辩、择业就业,杨天驰和田庆这一路走来,有汗水、也有幸运。如今双双毕业的他们,来到如皋安家置业、开启了另一番崭新人生。
杨天驰是个土生土长的如皋男孩儿,因为对电气工程专业的喜爱,在本科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华北电力大学。北上读书的时光,让他认识了来自甘肃的女孩儿田庆,这个笑起来甜甜的姑娘,读的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喂,是你追我的吧。”“好的好的,是我先追你的。”说起当时校园相恋的故事,他俩充满默契,都觉得是对方先看中了自己。回顾曾经的岁月,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幸运的。“2018年本科毕业的时候,我们都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2022年研究生毕业时,我们都顺利在如皋找到了满意的工作。”田庆感叹,如果相遇是缘,那么能够携手共度余生亦是得遇良缘、不负此生。
今年七夕,是杨天驰和田庆在如皋度过的第一个七夕节,但两人的七夕节似乎和平时未有太大差别。刚到国网如皋市供电公司报到的杨天驰,已经渐渐适应了单位的上班节奏,过了这个暑假,田庆也即将到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走上任教岗位,他俩纷纷表示,如皋的就业环境、薪资待遇、人才政策等都是促使他们来如皋安家的原因。“找工作那会儿,甘肃、苏州、南通,这三个地方是我们的选择方向,也许是缘分,我俩最终都在如皋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回忆起曾经找工作的心路历程,杨天驰和田庆都深感自己是幸运的人,也深表唯有努力才能配得上这份幸运。“这个七夕,我俩就一起吃个饭,看看电影,其实我俩最爱的是一起在家看《三国演义》。”谈起七夕计划,杨天驰和田庆心有灵犀,在他们眼中,只要有彼此相伴,又哪天不是良宵佳节呢? □融媒体记者蔡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