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明朝初年的永泰竹刻,是我市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永泰竹刻传承人杨林才正忙着雕刻新作,用自己的作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杨林才的家中,无论是书桌的桌面上,还是墙角的一小方空地里,随处可见一片片或大或小的弯曲竹片。仔细看去,竹片的表面都雕刻着精致的图案,这些都是杨林才近期的竹刻作品。其中一片竹片上,雕刻着山脚下的传统村落,村落边的铁道上,一辆高铁正在行驶。画面正中,一面党旗高高飘扬。杨林才告诉记者,这件作品是他为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特别创作的,“作品名字叫《种子》,正中央雕刻着党旗,寓意随着革命的种子生根发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在《种子》的一旁,摆放着数十张竹片,上面雕刻着少数民族同胞穿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的场景,每一张竹片上的人物衣着和姿势都各不相同,这组系列作品的名字是《民族大融合》,同样也是杨林才为了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而创作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想将56个民族的不同风貌,通过竹刻进行展现。这些竹片取自同一根竹子,每一片的大小都是相同的。分开来看,每一片都是独立的作品,拼在一起,又能成为一个整体,寓意着56个民族虽然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却都是祖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这两件作品,今年以来,杨林才还创作了不少其他的竹刻作品。其中一批雕刻着不同花纹的竹扇,是杨林才的得意之作。虽说是用竹子制成,这些扇子的扇面却十分平整、薄而透光,跟绢布比起来也毫不逊色。这些竹扇都是用一种名叫翻簧的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的。“把外面的竹青全部去掉,取出里面的竹簧,这时的竹簧呈圆筒状。为了把它压平,需要先对竹簧进行高温加热,再加入一定配比的食盐、醋、明矾等水煮,让它软化,再在干燥低温的环境下压制。压制成厚薄适中的竹板后还要进行晾晒,在晾晒过程中每两三天就要将压好的竹板上下翻面,以免发霉,持续约三年时间,才能制成一张能够用来雕刻的竹板。”杨林才告诉记者,翻簧不仅步骤繁多,对外界的温度、湿度等也有着很高的要求,一旦压制时动作过慢或过快,竹板就会因温度不符合要求而断裂,整个流程比较复杂。
在杨林才眼中,炮制竹片的过程好比亲手制作一张画纸,要想做出好的画纸,每个细节都不容马虎。对他而言,用刻刀雕刻,就是在纸上作画,更是任何步骤都马虎不得。“竹片是弯曲的,而竹板是一个平面,刻的时候要使用不同的手法。同时,因为是在材料的表面进行雕刻,要想让作品看起来有立体感,就要让作品从侧面和正面、俯视和仰视等不同的角度看去时,都要有不同的变化。下刀的时候哪些位置刀刃要倾斜20度,哪些是30度或45度,这些角度的调整就是立体感的关键。掌握这种微妙的变化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要靠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杨林才说,只有注意到这些细节,雕刻出的作品才不显得死板,而是充满生机、活力。
从17岁开始接触永泰竹刻,到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竹刻大师、获评南通市非遗传承人,40年来,杨林才陆续培养出4名“竹刻能手”。“我的儿子跟我学习竹刻几年,已经获得了南通市级的奖项。徒弟里有一名获评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也有两名获得了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现在,这些传承人已经带着永泰竹刻走出了古城如皋,走向了世界。
为助力永泰竹刻的传承,杨林才还与如皋市江海高级技工学校等职业学校进行合作,免费为学生们授课,培养出了一批年轻的竹刻爱好者。“永泰竹刻的学艺大门是敞开的。”杨林才说,“只要有人找我学习,我都会倾囊相授。”(融媒体记者 韩循 金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