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老旧小区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记忆,凝聚着城市发展的时代烙印,更散发着城市最淳朴的人间烟火气息。在改造的同时,兼顾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发展,注重彰显现代文明,更注重沿袭和保留老城区特色风貌,不比洋气比文气,不比高度比厚度,传承雉水文化,涵养“水绘”气质。
挖掘历史资源,梳理雉水文脉。如皋又名“雉水”,是一座有三千年文明史的“双环古城”,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老城区至今仍保存着“外圆内方、水系贯通”的特色格局,“水绘”文化是如皋城市建设的灵魂。坚持“一盘棋思想”,不仅关注老旧小区内部房屋建筑及设施配套本身,同时注重与外部的资源延续互融,充分展现“水绘气息”,助推老城区存量资源盘活。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充分挖掘吕岱、胡瑗、李渔、大司马等如皋明贤文化,梳理富有“雉水特色”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统筹做好“发展”和“保护”工作。深入研究内外城河、龙游河、通扬运河、古掘沟等历史文化元素,做好水系贯通工程,进一步彰显特色生态底蕴,守护好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留下“城市的灵魂”和人民群众“可触摸的乡愁”。
涵养社区特色,传承文化符号。坚持“渐进式”改造理念,对老旧小区建筑风貌、社区文化空间、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促进空间缝合和功能织补。部分老旧小区位于历史文化街区附近,建筑外在颜值和社区内在品质深刻影响着城市形象,针对这类老旧小区,注重沿袭周边整体建筑肌理和景观格局,使改造后的建筑外立面与周边风貌统一协调。以小区入口、内部绿化等公共场地为空间节点,精细化设计特色文化空间,使改造后的小区既能彰显“水绘意境”,又能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活力。针对属于历史文化街区范畴的老旧小区,注重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坚持合理改造,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兼顾功能完善和历史传承,使其既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又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塑造水绘风貌,实现人文宜居。结合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切入点,打造富有水绘特色的城市风貌,进一步彰显城市精神,实现“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针对老旧小区内部空间不足,难以在小区内打造小游园和滨水生态廊道等现状条件,坚持拓展延伸空间体系,整理、利用老旧小区附近的零星闲置空地和滨水空间,为具有基础条件的老小区塑造特色景观格局,并植入文化基因,打造大司马憩园、东皋小游园、李渔小游园等“口袋公园”,满足老旧小区居民日常健身、休憩需求,推动群众在休闲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要与坚定文化自信相结合。每个城市都有一定的历史底蕴、文化资源和地方特色。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把历史文化保护好、发展好。让历史、现在告诉未来,当下我们做对了!□通讯员严世进 金丽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