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e如皋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区镇快递 > 正文

向梦想告白 以奋斗之笔描绘花样人生

编者按:

“520”,原是一个普通的数字,因为谐音“我爱你”,于是被浪漫的人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又一年“520”,又一年告白季。这一天不仅是情侣间相互表达爱意的日子,也给了许多人大声“告白”的机会。为所爱选择、为所爱坚持、为所爱挑战……在这个勇敢说爱的好日子,如皋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特别报道,走近各行各业有梦想、爱事业的奋斗者,倾听他们与所“爱”的故事。

种植大户丁刘坤:

在家的港湾 找到奋斗的方向

5月20日,当记者在丁堰镇堰南社区见到种植大户丁刘坤时,他正在麦田里查看长势,看着饱满的麦粒,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刚刚修理了一下收割机,衣服有点脏。”当记者说明来意,丁刘坤局促地脱掉了外套。

丁刘坤今年45岁,中等个头、皮肤黝黑、话语不多,一看就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早已甩掉了原先的职业痕迹。“2003年,我借钱买了一辆收割机,从一名水电工变成了农机手,正式开始在土地上谋生。”与记者交谈时,丁刘坤充满感慨,早些年,水电工的业务少,工资朝不保夕。为了闯出“名堂”,丁刘坤和亲朋好友凑钱买了辆收割机,开始走南闯北。因为跑得远、肯吃苦,丁刘坤的收入不断提高,但最终他决定归乡创业。“我们在和外地种植大户打交道的时候,看到了人家的收益,也学到了人家的技术,既然干这行有前景又不用在外漂泊,那为什么不试试呢?”

2014年,丁刘坤开始尝试承包土地。一开始,他种的稻麦面积并不大,过了3年,他看到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们也种不动庄稼了,心里不是滋味,便一下流转了400多亩土地。“原本只流转了我家附近的几十亩土地,但是尝试下来收益还不错,让我坚定了靠土地谋生的信心。”丁刘坤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他把土地流转过来,不仅是给自己一个创业的机会,也希望周边的留守老人们能轻松一些。

从此,丁刘坤就开始了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种植生活,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花在了田地里。曾做过农机手的他,深知机械化作业的优势,收割机、育秧机、无人喷洒机、烘干设备……丁刘坤慢慢集齐了全套设备。机缘巧合之下,他还在靖江也流转了500多亩土地,种植规模越来越大。

“等我把这两块田里的麦子收了,就出发去靖江,那边要育秧了,等那边结束了,我再回来,家里的田辛苦你先照应着。”“家里你不用担心,我都能做好。”和丁刘坤携手走过20多年,妻子张婉红对丈夫的事业全力支持。随着丁刘坤承包的田地越来越多,原先不会种田的她,也慢慢成了全能的农机手。当丁刘坤外出时,张婉红更是肩负起了400多亩土地的种植任务。“夫妻俩就是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家庭幸福、事业顺利。”

“我是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长大的,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丁刘坤说,他在自己热爱的土地上找到了奋斗的方向。未来,他将和爱人张婉红一起,将事业做大做强,用土地上结出的累累硕果向家乡诉说“热爱”。□融媒体记者许周欣

检验员汤瑞:

坚守防疫一线 诠释别样浪漫

核酸检测报告是疫情研判的重要依据,也是许多人出行的“通行证”,回家的“定心丸”。在一份份看似简单的核酸检测报告背后,是检验人员们日夜的辛劳。在浪漫的“520”这天,检验员汤瑞依旧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

5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市精神病防治医院,汤瑞正身穿全套防护服,为医院的医护人员们进行核酸采样。据汤瑞介绍,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核酸采样已经成了他的日常工作之一。身为市精神病防治医院检验科检验员的他,每隔几天还会前往疫情防控一线,担任核酸采样样本的检验员。

“每逢我市进行全员核酸检测,检测点的人手不够,就会从各个医院抽调人员志愿帮忙,每次我都会报名参加。”汤瑞告诉记者,核酸样本检测过程繁琐,每一道程序都需要检验人员精神高度集中,即使是一点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检测结果作废。因此,他和其他检验员们都是全神贯注、争分夺秒,根本顾不上休息。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我市定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每逢这样的日子,汤瑞就会忙到彻夜不归。对此,他的妻子王燕从无怨言。“我自己也是一名医护人员,非常能理解汤瑞的工作。”王燕说,“去年的夏天,南京和扬州发生了疫情,他去支援一线,两个月没有回家。那时候,我虽然有很多不舍,但也全力支持他的工作。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也一样会选择陪伴和支持他。”

妻子的包容,汤瑞时刻记在心上。在“520”这个浪漫的日子里,汤瑞特地抽出下午半天时间,和妻子一起去参加一场集体婚礼。说起这件事,汤瑞的脸上露出一点羞涩:“之前我和妻子结婚的时候,因为受到疫情影响,无法举办婚礼仪式。我希望能通过这次集体婚礼,弥补妻子的遗憾。”

“只要工作需要我,作为医护人员,我义不容辞。”在汤瑞眼中,检验员这份工作虽然辛苦,却很有意义。□融媒体记者韩循

研发总监许滨:

愿把浪漫献给智能制造

爱是一种可敬的力量,它给予万物繁荣生长的潜能。在机械制造领域耕耘十六年的许滨说,如果热爱科研是一份浪漫,那么他愿将这份浪漫献给智能制造。

许滨与智能制造的结识,源于公司老板的一个想法。2006年刚从沈阳工业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的许滨,进入苏州某家制造公司就业。公司因为业务需求,需要购入一套产自德国的智能制造设备,这套售价超千万元的设备,让老板下定了自主研发的决心。许滨和团队成员,在接到研发命令后,开始走上了智能制造研发的第一步。

“当时国内在智能制造领域基本是一片空白,我们只能拿着国外的资料,一点点扒技术细节,很多英文术语我们还要翻词典查阅。”回想起曾经摸索、学习的点滴,许滨至今记忆犹新。在他和团队成员不眠不休地技术攻关下,这套设备最终被研发出来,并投入使用。“我们的研发不光为公司省下了1000多万元,而且推动公司走上了自主研发之路。”许滨自豪地说,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研发的这套设备还在使用。

在智能制造这片蓝海,许滨以诚挚的热情,不停求索。“这种探索,是市场需求的直接反馈,用户需要就是研发目标。”许滨介绍,随着国内风电、高铁、石化、航空等领域的智能化转型,市场对于精密制造零部件的检测需求也在不断上升,“超声波检测,是我们在智能制造领域研发的一项突破性成果,它满足了市场对精密零部件无损检测的需求。”经过许滨和团队成员的技术攻关,这项检测技术在行业内率先实现0.4mm*1的平底孔无损检测。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许滨于2019年来到如皋,在南通辰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担任研发总监一职。在如皋这片崭新的沃土,许滨秉持着技术人的谦虚与实干,在智能制造领域不断深耕。“我们拥有20多名研发人员。”许滨介绍,随着研发投入的加大,他们在视觉检测、机器人与AGV应用技术上取得新的进展,通过精密机器视觉与自动化应用技术,服务于各领域客户,帮助客户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以学为先,进无止境。在现代工业自动化浪潮的席卷之下,自动化生产线的投入是产业发展的必然。怀着对智能制造的情怀、理想与热情,许滨将在自动化生产线研发上投入更多精力。他表示:“目前,国内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使用率还是偏低,基于这个现状,我们要怀着顽强拼搏的毅力,在自动化生产线驱动、机械、传感、控制等技术上不断深耕,以我们的一小步,推动行业发展的一大步。”□融媒体记者蔡梦玉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如皋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责任编辑:陈慧伦
0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