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e如皋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 正文

24小时坚守的双向奔赴

——来自封控区和管控区的蹲点手记

【编者按】

疫情突袭,有人星夜驰援,有人迎风逆行。

从晨曦微茫到夜幕降临,他们,为守护人间美好,负重前行;他们,不辞辛苦,战斗在疫情防控最前沿。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他们是谁?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从今日起,本报推出特别策划《“疫”线·蹲点日记》,记录我市在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上的人和事,展现党群一心的守望相助。

“疫”线•蹲点日记

4月3日凌晨,城北街道发现1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感染者。

随即,城北街道柴湾社区部分区域被划为封控区、管控区,600多位社区居民开始居家隔离。

在至少14天的居家隔离期内,封控区、管控区内情况如何?物资的配备和供给是否充足?居民们的生活和情绪怎么样?抗疫一线的逆行者都在忙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分别来到封控区、管控区的疫情防控服务点和外围进行蹲点采访。

“食”:三天一配送 “都是当天买的菜”

“大家再加把劲儿!七点半前一定要分装好,送到服务点!”清晨六点,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堂厨师长陈小岭正带领食堂的工作人员,给封控区的居民分配当天的物资。包菜要撕掉外面的烂叶,鱼要清洗干净,肉要单独用一次性袋子装。“一共要准备231人的食材,有鱼有肉,有土豆洋葱,还有包菜胡萝卜。”我们拎了拎,这一袋子菜足足不下五公斤,按照每顿一荤两素的标准,这些菜应该够居民们吃上三天了。“我们食堂吃的是什么菜,给大家配送的就是什么菜,所有食材都是我们当天采购的。”陈小岭边说边把分装好的食材搬上货车。

七点半,我们来到管控区服务点,工作人员把食材按照组别、每户居民人口数,码放整齐。经过消杀后,管控区里的工作人员将食材搬上货车,分三组送菜上门。“有位名叫许进波的老爷爷,是23组的,今年已经73岁了。每次我们给他送菜,他都要跟我们说,多谢党和政府,让他们被隔离在家也没有后顾之忧。”柴湾社区后备干部刘宝山一脸自豪地说。

“我要一公斤馄饨皮子……”这边给封控区送菜的货车刚走,服务点边三天开放一次的采购窗口也热闹起来。根据管控区的政策,每户每2-3天可安排1人在严格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到指定地点购买必要生活用品。社区内好润多超市的营业员许映红这两天在手机上添加了不少社区居民的微信好友,“大家需要买什么,直接发个消息给我就行了,我第三天用三轮车运到窗口来。”当然,也有一些老人不太会使用微信,许映红就从超市运点儿日用品过来,现摆现卖。“有一些居民需要的物品,是采购窗口没有的,他们给我打一个电话,我骑电瓶车五分钟就送来了,很方便的!”

“院子里的韭菜长得好,包馄饨吃香呢!”拿到馄饨皮子的蔡晓琴乐呵呵地走了。

“许大姐,我要一块豆腐和两公斤粑粑柑。”“好的,稍等。”

……

晨曦下,大家忙碌的身影被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霞光。

不远处,一缕炊烟升起。

新的一天开始了。

“住”:一人一地铺 “再次住到集体宿舍也挺好”

“我们先撤了,接下来就辛苦你们了!”晚上八点,服务点换岗了。

不远处,就是柴湾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此时,中心办公室内,灯火通明。我们打通了殷月锋的视频电话。“我们社区一共有八名村干部,都在这儿呢,这是我们现金会计,她负责疫情防控相关数据的统计工作,这是我们的后备干部,他负责防疫巡查考核……”大家一一通过视频和我们打了声招呼,便继续低头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要到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给你看看我们的集体宿舍吧!”跟随着殷月锋的镜头,记者看到,每间办公室都摆放着两三张地铺,毛巾牙刷等整齐地摆放在办公桌上。殷月锋说,每天完成各自的工作,洗漱完毕后,大家都会在一起或坐或躺,说着白天发生的趣事,聊着家里孩子的学习、父母的身体。“这种场景,其实还蛮温馨的呢!”

晚上11点,社区各个服务点的值班人员也开始打地铺了。封管控区内,有原柴湾镇区的老住户,也有农村的自建户。社区道路四通八达,大路小道有十几条,各个路口都需要安排人员值守。“社区总共有15个路口,大路口有四个人值守,乡村小路有两个人值守。”在跃进河服务点,社区党总支书记徐相民说,虽然他的家就住在不远处,但他依旧选择和大家一起在服务点打地铺值守。“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天气虽已转暖,但昼夜温差不小。

居民们都很自觉。

但,值班值守,昼夜在岗。

“衣”:一身志愿红 “我庆幸我来过”

“4月3日凌晨3点,社区徐书记给我打了个电话,当时我还迷迷糊糊的。”作为社区挂钩联系干部,市市场监管局丁堰分局局长刘晓庆在接到通知,详细了解情况后,便立即收拾行李,入驻社区,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我家孩子今年正在念初二,正是学习的紧要时期。前一天,我还和他一起排了清明假期的安排表,当天夜里我就到了社区,这份安排表就只能靠他自己执行了。”白天,刘晓庆总是穿梭在各个服务点之间,哪里缺人手,他就补上;夜里,她和村干部们一起分析防控薄弱点,“现在,我可能比本社区的人都要熟悉社区里的道路。”

“来来来,大家来帮忙搬一下。”刚下夜班,大唐热电如皋分公司的员工焦龙飞就赶到了值守服务点,他给大家带来了面包、矿泉水、方便面等物资。“我们每天都会安排五六名员工来到各个服务点,一是送点防疫物资,二是参加志愿服务。”焦龙飞说,虽然企业不在社区范围内,企业自身的能源保供任务也比较重,但企业觉得,他们不应该缺席这场“战疫”。

忙过一阵后,退役军人志愿者曹荣捧着三盒方便面朝我们走来。“来,将就一下,我们这儿有开水。”我们连忙摆手。服务点前的帐篷里除了开水壶,还有军大衣、取暖器,桌子上还零散摆放着一些一次性筷子和几袋速溶咖啡。“虽然我们已经退役了,但军人的责任早就刻在了骨头里。若有战,召必回。”曹荣笑着说。

王海森依旧在服务点、警戒线之间来回穿梭,她说,青春的颜色,应该有志愿红。

人生的底色,也应该有志愿红。

所有人都在默默付出,满怀憧憬,共同守望云开疫散的日子。

心存美好,就能遇见美好。

“行”:24小时不打烊 “我就是大家的跑腿小哥”

“哎——!请你们站在警戒线外,出示一下健康码和行程码!”到达管控区服务点外,我们刚下车,一个小姑娘就一溜烟地冲到我们面前,神情严肃。在我们表明来意后,小姑娘才放下警惕。“封管控区严禁出入,你们也只能在外围采访呢!”小姑娘名叫王海森,是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如皋校区一年级学生,每天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负责在管控区服务点值班站岗。虽然工作内容不复杂,但小姑娘干起来特别认真,一看到有陌生车辆靠近,她就会立马跑上前去。一些老人家一时不了解情况,小姑娘就一遍遍地向他们解释。“别看我的活动区域就这么点大,从服务点到警戒线,只有二三十米,但我每天的微信运动都有4万多步呢!”

在小姑娘的帮助下,我们成功被拉进了“柴湾社区疫情防控群”。封管控区里的数十名志愿者包括社区工作人员都在这个群里,大家会把每天三次的巡查情况发在群里,拍照打卡。“@殷月锋请帮我买两盒降压药。”“@殷月锋明天能否帮我家小孩打印一下家庭作业?”除了疫情防控相关情况提醒,在这个微信群里,被@最多的,是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殷月锋。23组一户居民小孩在家里上网课,隔三差五需要打印资料;22组的丁老爹身体不舒服,需要两天进行一次血透;24组的刘奶奶患有高血压,降压药快吃完了……“我就是大家的跑腿小哥。大家有什么事,可以随时联系我。”每次被人@,殷月锋都会立刻在群里回复“收到”,然后再附这样一段话。“以前我还真不知道社区里有这么多琐碎的事情,不过被大家需要的感觉还蛮好的。”殷月锋一边跟我们说话,另一边电话短信不断。采访就此中断。

“嘀嘀——!麻烦让一下!”说话间,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徐莉娟骑着电动车,着急地打着招呼。10点前,她要将当天封控区居民核酸采样的样本送到街道卫生中心,随即还要对管控区的居民进行采样,对外围居家隔离的居民进行上门采样。“我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基本都要到晚上八九点才能收工。”徐莉娟的脸上带着些许疲惫。“我们要给封控区的每一位居民进行上门采样,但是社区面积比较大,像这辆电瓶车,一天要充两次电才够。”徐莉娟说,一开始采样节奏比较慢,一是因为医生们对上门采样的路还太不熟悉,二是因为早上六七点的时候,很多居民还没起床,医生们往往都要等好一会儿才能完成采样。好在居民们了解情况后都比较配合,现在社区也专门配备了一名熟悉情况的村干部,提前他们一站去封控区居民家打好招呼、做好准备,这样一来,采样的效率提高了许多。“再坚持坚持,等解封了,我要好好睡一觉!”

身处封管控区,隔离不隔心。

匆忙的身影,那是双向的奔赴。□融媒体记者陈维 汤乾玮

图片17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如皋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责任编辑:陈慧伦
0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