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高沙土主要分布在市中西部地区,总耕地面积约60万亩。该地区地势高,土质沙,水利差,地力薄,粮食产量较低。新中国成立后,如皋人民在县委县政府带领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战天斗地,增强了土壤肥力,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笔者在翻阅上世纪我市治沙改土相关材料时,发现了很多民谣、顺口溜,它们生动形象,直白押韵,朗朗上口,从侧面反映了高沙土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如皋人民勇战高沙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乐观主义态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
一、描述高沙土地形复杂、土地贫瘠状况
“高沙土,龟背驮,犹如盖着的铜镗锣,水肥流失禾苗瘦,收粮不够交地租。高沙土啊高沙土,我俫穷人祖祖辈辈吃了淹心的苦。”这是广大群众对高沙土的血泪控诉。
“一场大雨泪汪汪,三日无水尘飞扬,有女莫嫁高沙土,有儿他乡做新郎。”高沙土是一种干粉型的细沙土,特点是漏水、漏肥,地形高低不平,呈“龟背驼”、“锅底洼”状,易涝易旱,农作物产量低,人们粮食短缺,经常挨饿,此歌谣劝姑娘小伙远离高沙土,他乡安家。
“起水好撑船,抗旱没水源。”“中间高,四面低,种得密,长得稀,种一葫芦收一瓢,谢天谢地落草烧。”“东一沟,西一塘,低凹地,破草堂”……这些流传久远的民谣,正是高沙土地区农业生产恶劣条件的真实写照,体现出高沙土地区人们面对贫瘠土地时无奈的心情。
二、体现改造高沙艰难的战斗历程
“土质赶苏杭,产量过长江。”“人人总说江南好,誓建如皋赛江南。”这是1960年如皋县委提出的改良土壤口号。
“要想削平高沙土,除非水面浮秤砣。”东冒大队听说要改造高沙土,大部分群众拍手叫好,但极少数人对此产生怀疑。“穿钉鞋、带柺棒、小脚女人难打仗。”削平高沙的规划公布后,大队党支部怕担风险,思想上犹豫,迟迟不见组织实施,群众批评村党支部态度不坚决。“人老心红志气高,世界革命肩上挑,奋战高沙绘新图,学习大寨不动摇。”治沙战斗开始后,该大队70多岁贫农冒瑞祥组织了“八老突击队”,平均每人挑土8方多,这是支撑他们奋战的坚强信念。“红泥是个宝,改土真正好,垩田有长劲,今后要大搞。”为了改良土壤,东冒大队用十四条水泥船如海河罱红泥,回来盖在沙土上,增加土壤粘性,提升肥力,夏熟增产,干部群众觉得用红泥改土效果好,他们不由自主地“创作”了此顺口溜。
三、反映高沙土改造后粮食丰产人们激动的心情
石南公社5大队6小队坚持大干社会主义后,生产队农业经济状况大变样,贫农说:“田成方,树成行,猪满圈,鱼满塘,家家点灯亮,户户喇叭响,队里有储备,户户有余粮。”
磨头公社东冒大队经过平田、做渠、建灌溉车口,大面积实现了旱改水,1971年大队粮食产量单产957斤,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贫下中农说:“大寨之路宽又广,高沙土上稻花香,感谢恩人毛主席,感谢救星共产党。”
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变迁,如皋高沙土治理中的民谣、顺口溜已经逐渐被人淡忘,但它们如尘埃中的珍珠一样,始终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环境下,这些带着浓厚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的民谣、顺口溜鼓舞了一代人,它们如擂鼓、如冲锋号、如旗帜、如皮鞭催人奋进,最终鼓舞如皋人民取得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高沙土治理运动的胜利。通讯员:王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