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如皋近代化的进程中,有一对(堂)兄弟,厥功至伟,他俩便是——沙元炳与沙元榘。
沙元炳极具实干精神,为建设家乡、造福乡梓,他兴办实业,又在建设、教育、医学、文化、金融等众多领域,颇有建树。沙元榘极力协助堂兄,办实业,办学校。在二人的推动下,如皋的近代化进程之旅,得以成行。
一家电厂,照亮古邑
1918年秋,如皋县商会会长沙元炳、县知事汪云龙、如皋县公署第三科科长沙元榘等人,共同商议,投股开办皋明电灯公司,改变如皋人传统的照明方式(油灯、点蜡烛)。
皋明电灯公司核心人物有三位:沙元炳任总经理、沙元榘任董事长,南通股东派来的蒋孝纯任经理。在两沙一蒋的努力下,皋明电灯公司不断改进技术,截至1920年4月,如皋用灯已达4000余盏,如皋人用电,已经不是难事了。
1922年5月,皋明电灯公司盈利,但未及时发放红利,南通股东纷纷退股。沙元炳、沙元榘等人担心公司倒闭,便请省财政厅厅长、镇江人李耆卿出面融资10万元,同时公司更名“耀如电气公司”(也称耀如电厂、电灯公司),由李耆卿、沙元榘任董事长,道少吾任经理。
1923年,耀如电厂遭遇困难,被迫出售一部发电机给东台厂家。沙元炳离世后,沙元榘继续管理电厂。20世纪20年代末,沙元榘慧眼识珠,任命陈建岐(陈启丰)出任电厂经理。陈建岐为人忠诚,且精通业务,耀如电气公司逐渐得到恢复,给如皋人送来了光明。
1938年,如皋沦陷,日军占据电厂,后由日本商人经营,爱国工人不愿出力,公司最终停产、闲置。1945年,日军在如投降后,仍是沙元榘先生力挽狂澜,指派他的女婿张东白在西大街设置办事处,逐步恢复东门外电厂发电。民国末期,公司在如城地区供电,如皋许多老字号及部分学校,像老松林、鸿雪轩、邱升中学等等,都是耀如的客户。新中国成立后,耀如归为国有,成为后来如皋供电局的前身。
两所名校,滋润杏坛
如皋有两所名校——如皋师范和如皋中学。1902年3月、5月,沙元炳两次前往南通,拜见张謇、李磬硕,商讨办学事宜,交换办理公立师范的意见,讨论办学章程。9月,“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今如皋师范)正式成立,沙元炳为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总理。校址选定后,沙元炳又及时筹措资金,兴建校舍。
在任用老师方面,沙元炳常常奔波于外地,聘请各地名师来校执教。课程方面,沙元炳等人借鉴东瀛教学经验,设有修身、中国文字、教育、历史、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等课程。如皋师范培养出了大量人才,有文字学家魏建功,教育家刘季平、吴俊升,书法家宗孝忱,佛学家常惺等等。
在沙元炳晚年及去世后,沙元榘接过堂兄手中的教育大旗,以如皋师范为楷模,创办了多家学校,发展农村教育、女子教育、社会教育、聋哑教育,最终完善了如皋的近代化教育体系。
三本书籍,传颂千古
沙氏作为书香世家,后人多能秉承家学,编著撰文。其中有三册书籍,值得传颂。第一册是民国年间的《如皋县志》(俗称《沙志》)。《如皋县志》自明天顺八年至清同治癸酉,共修九次。民国仅修一回,但是民国版《如皋县志》质量上乘,内容尤为充实。
编写这套民国版《如皋县志》的首席功臣便是沙元炳。作为《如皋县志》的主修,沙元炳不仅参与编修县志,还为修好志书提供了珍稀书籍。1927年,沙元炳离世。他在临终前对友人潸然泪下,真心言道:“县志不成,吾死有遗恨矣。”由于资金问题,民国版《如皋县志》当时只印行了前五卷(共二十卷)。幸运的是,其余诸卷手稿,都由如皋市档案馆珍藏。
沙元榘像沙元炳一样,因为造福乡梓,被后人以书记载。2015年8月,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沙元榘事略》,详述了沙先生对于如皋教育的重大贡献。《如皋县志》(民国版)、《志颐堂诗文集》《沙元榘事略》三书呼应,流传千古。(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