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范围平整高沙土,实现旱改水,这样的工程规模浩大,史无前例,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更有很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县委县政府所能凭借的只有拼尽全力的勇气和决心。
为了确保打赢这场人民战争,县委县政府注意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群众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并推广。
当时县里的干部都分配到一线。比如时任县委书记唐如浴就分配在磨头区,住在磨头公社11大队1小队的社员丛犹春家里,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广大的干部身处一线,往往能及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能及时发现基层群众的创举,并予以总结和推广。
如果说1971年的战高沙还处于摸索阶段,在1972年到1975年这期间,如皋县委县政府已经慢慢明确了方向和路径:一方面要推进平整高沙土的进度,另一方面要花大力气抓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改良土壤的工作。
县委根据吴窑等公社群众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红、二绿、三黑、四配套、五还田”的系统平整高沙土的经验。
所谓“一红”,是在平整好的高沙土上覆盖红土。当时如皋有四条通长江的大河,河底的淤泥颜色偏红,俗称红土。这些红土粘性偏强,相对高沙土来说,还有一定的肥力。把红泥覆盖在高沙土上,日常耕种过程中互相渗透,改善土质。同时,这四条大河常年淤积也不利于水利和航运,把红泥挑上来,既疏浚了河道,又改良了高沙土,一举两得。县里注意到这一经验之后,经过研究决定马上推广,组织群众筑坝排水挑泥。
“二绿”是指绿肥和绿植。一方面广种绿肥,通过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质。同时注意河边的植被,保持水土,防止塌散。
“三黑”指推广草塘泥。推广一户一塘,把各种垃圾、杂草、灰泥沤制发酵成肥。因为草塘泥是黑色的,所以概括成“三黑”。
“四配套”指搞小型水利、田头配套工程。田间规划好排水沟,使得水归沟,田成方,路成行。避免到处乱淌流沙,冲缺口,塌河帮,田不成田,路不成路。
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排水沟和河道之间的衔接需要涵洞。最好的当然是用水泥管,但当时没钱,买不起水泥管,就算有钱,也买不到那么多水泥管。
这时候,群众的智慧就体现出来了,有人尝试在砖窑里用土烧瓦管,成本小,原材料也容易获得。但需求量激增,砖窑烧瓦管来不及,有的地方就尝试用砖头砌涵洞,也一样能用。条件再差点的地方,用树木、草皮建临时涵洞,也能维持一两年……
“五还田”是指秸秆还田。在保证日常生活资源充足的前提下,把多余的秸秆还田,深耕下去,改良土质。
可以说,如皋县委县政府指挥开展的“战高沙”是最彻底地贯彻执行了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战高沙”过程中,这四句话每一句都落在了实处。(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