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初心路 奋进新时代”系列报道之三:
中共如皋县委成立:一盏红灯映江海 一腔热血写新生
1927年是腥风血雨的一年,这一年,蒋介石破坏国共合作,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阴云很快笼罩了如皋上空,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共如皋县委在福成庵秘密地诞生了。
作为江海平原上第一个中共县级组织诞生地,昔日的福成庵早在抗日战争中被拆毁。2003年,中共如皋市委、市政府在整建内外城河风光带规划中决定恢复福成庵原貌,工程于2004年春天正式动工。在市政协二级主任科员邱贵平的带领下,记者踏入这方红色遗址,追寻历史的痕迹。
“为什么县委成立会在福成庵呢?中共如皋第一个支部的支部书记陆景槐曾在如皋师范上学,他上学的时候跟当时福成庵的住持宝华师父关系比较好。”邱贵平介绍说,陆景槐接到组织的指示,在江安成立了中共如皋县独立支部后,还经常到城里来开展一些秘密活动,因为当时交通不便,当天回不了江安,晚上就投宿在福成庵。“后来因为组织上的调遣,陆景槐去了南通当书记,但如皋接下来发展的党员依然把福成庵当做活动据点。”
1927年7月,一个闷热的夏夜,苏德馨、徐芳德、叶胥朝、王盈朝等人来到福成庵,他们在东寮房的板壁上挂上党旗,郑重宣读江苏省委的批示,中共如皋县委正式成立。从此,王盈朝、叶胥朝等人经常利用夜色的掩护,到福成庵开展革命工作,福成庵内点亮了一盏红灯,指引如皋人民撕裂长夜、冲破黑暗。
“虽然当时我们如皋党员人数比较少,但他们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传播进步思想,带领人民群众殊死搏斗,直到取得革命胜利。时至今日,我们如皋经济发展也走在了南通的前列,非常不容易。”跟随邱贵平穿过庵堂直抵长廊,碧波荡漾的护城河浮现在眼前,历史与现代仿佛在这里交融。“走进福成庵,心里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出了福成庵看到身边的高楼大厦、人民群众其乐融融的生活,感慨诸多,希望我们现代人能够从历史中感悟出一种奋进的力量。”
中共如皋县委成立后,如皋人民的革命运动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的如皋儿女用血与火打开希望之门,迎来了雉水大地的明媚春光。邱贵平告诉记者,为纪念这段光辉历史,如皋人在安定广场西南角精心营造了一座“中共如皋县委诞生地纪念墙”,让这段珍贵的记忆永驻古城。“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好好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护城河水静静流淌,两岸川流不息,历史的车轮载着时代的兴衰渐渐远去,只留下先辈们恪守初心、矢志不渝的红色基因,永远浸润着脚下这片土地。□融媒体记者乔青文 金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