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e如皋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文化视线 > 正文

写在清明节之际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到了。《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时令标志的清明节气是古老的农事节气,作为传统节日的清明节,是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囊括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诸多内容的传统节日,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综合性重大民俗节日。清明节不仅是一个节气、一个节日,也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蕴含着更多的思想精髓和现代活力。

一、景清气明的生态清明。《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一到,气候温暖清爽,万物生机勃勃。天地清明,人间有情。然而,清明的某些遗俗与人类的某些陋习,比如烧纸钱、燃放烟花爆竹、乱丢垃圾等,造成环境烟雾缭绕,与绿色生态文明极不和谐。在这万物复苏之际,生态文明传承之时,我们倡导零碳祭祀,共渡绿色清明。只有万物清明,人类才有心旷神怡的环境。清明时节的插柳习俗,发展为如今的植树造林,可以绿化环境。所以,清明也是绿色的清明、环保的清明、生态的清明。我们要践行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生态保护、生态修复,让天更蓝,水更清,雾霾的天气更少,使人们在景清气明的生态环境中自由健康的生活。

二、慎终追远的生命清明。以祭祖扫墓为主要活动之一的清明节,弘扬“慎重追远,民德归厚”的道德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元素。这种“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价值取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正是清明节在人民心中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是一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是生者与逝者生命接续的过程,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我们缅怀先人、祭祀扫墓、追根溯源,既是对他们的尊敬与纪念,也是我们这些生者对生命的反思。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审视自己,身心是否达到清明的状态,生命旅途中,我们是否能够始终牢记生命价值,始终坚守理想与信仰,永葆家国情怀,永立时代潮头,做到不忘初心。

三、风清气正的政治清明。清明节这天,我们不能不想起以生命呼唤“勤政清明”的介子推唱出“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的千古绝句。介子推对政治清明的期盼,也是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的期盼。然而,极少数人攀比奢靡,将清明祭祀变成其向社会展示孝亲敬贤的秀场,清明节似乎变得越来越不“清明”,失去了祭祀活动应有的庄严肃穆,偏离了清明原有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中共中央关于加強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強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因此,加强作风建设,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清明,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只有政治清明,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四、清正廉洁的信仰清明。列夫·托尔斯泰说:“信仰就是生命。” 清明就是一种信仰,一种家族、民族、国家的精神文化信仰。清明作为一个节气,对农民来说,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农耕信仰;清明作为一个节日,对每个人来说,是追思寄情的信仰;清明作为一种品质,对为官者来说,是清正廉洁的信仰。罗曼·罗兰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仰。”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定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牢牢把握“干净”的形象特质和“清廉”的内在品质的联系,始终保持“不要人夸颜色好”的精神志趣,坚守“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精神信仰。做到任何时候都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把清正廉洁的政治信仰镌刻在内心深处。

今天,这个时代不断赋予清明节新的内涵,发轫于悠远历史深处的清明文化,饱含了“追思、自省、承续、希望、责任、环保、勤政、廉洁”等“清明精神”,随着中国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淀、更新、升华并传承光大,为清明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更适应新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中共如皋市委党校  王小芳)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如皋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新闻网小编
0

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