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瑞(1920-1949),字淑芳,生于东台白甸施家溪(今属海安县)。父亲李声远从事工商业,家境富裕,在当地拥有良田数百亩,在泰州、东台两地拥有房产。母亲钱氏是一位贤妻良母,勤俭治家。李文瑞是他俩的二女儿。
有别于一般乡中的富人,李声远思想开明。对于子女接受新式教育,他不仅支持,而且重视。李文瑞8岁时被送入泰县曲塘中心国民学校,系统学习国文、算术、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等课程。1933年,她从曲塘的学校顺利毕业,获得小学文凭。李声远打听到马家舍的大姑娘马性生(后嫁于如皋画家高逊)是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在读生,立即赶往马家,向马性生求助,托她介绍女儿去南通上初中。那年,李文瑞才13岁,正是豆蔻年华,涉世未深,离乡生活,当然需要帮助。教育结缘,马性生与李文瑞日后亲如姐妹。同年8月,李声远用小船将女儿和李文瑞送到海安。两人再乘坐班船,通过如皋水域,抵达南通。马性生非常细致地照顾李文瑞,帮助她办理了各种入学手续。李文瑞通过考试,进入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初中部住宿学习。马性生来到她的宿舍,帮她整理床铺,又将学校的规章制度告诉李文瑞。
1938年初,日军侵犯南通。在通学校被迫停课,马性生带着李文瑞等同学返回如皋、海安。同年9月,马性生和李文瑞来到泰县的江苏省第一临时师范学校高中部(高师班)学习。同学中有胡增钰、高逊、谢平放(扬州人)、陈宝珠(泰州人)和黄吉安(泰兴人)等等。胡增钰(1919-1978),号静之,祖籍安徽绩溪,生于江苏泰县(今姜堰区),后就读于上海大夏大学,修习法律学和经济学。胡家经营的胡源泰茶庄在三泰地区名气很大。茶庄留有祖训“忠诚立质,以义取利”。加上1939年前后,泰县、黄桥、海安等地属于“三不管地带”(没有国军、新四军、和平军),农民、商人照常工作。苏中民间流行的民谣可以佐证:“苏州剪子镇江刀,姜堰茶叶黄桥烟,海安钉耙如皋锹,泰州麻油干拌面”,足见苏中乡村市场的繁荣。其中“姜堰茶叶”的代表就是胡源泰茶庄的售茶。生意兴隆,胡家也算得上当地旺族。胡增钰思想也非常进步,与李文瑞最是志趣相投。他俩积极参与抗日宣传活动。胡增钰向民众演讲,喊口号;李文瑞与同学们一起高歌爱国歌曲。学习之余,胡增钰常常邀请李文瑞、高逊、马性生等同学前往胡源泰茶庄作客;周末,胡增钰如回白米胡家,总要带些土产“犒劳”同学。久而久之,胡增钰与李瑞文互为仰慕,产生爱意,成为了秘密的“恋人”。
高逊(1918-2013),生于海安曲塘,先后就学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苏州美术专科等校,师从唐云诸名家学画。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如皋执教,成为如皋师范、东陈中学、石庄中学的名师。晚年重操画笔,名振雉水画坛。高老师追忆,在江苏省第一临时师范学校,李文瑞身高1米60,瓜子脸,性格文静,学习成绩优秀,与同学相处和睦。高逊和马性生后来也由同学变成恋人,并最终结婚。
关于“江苏省第一临时师范学校”与如皋的缘分,也需交待下。据《如皋高等师范学校校史》《江苏省地方志》,1939年8月,江苏省教育厅指令省内师范学校重组:1、江苏省立第一临时师范学校,校址在泰兴樊堡(笔者注:应在泰县,一说如皋师范分为第一和第三临时师范学校)。2、江苏省立第二临时师范学校,校址在安徽阜阳。3、江苏省立第三临时师范学校,原为省立如皋师范学校。民国28年8月,江苏省教育厅令如皋师范改为“江苏省立第三临时师范学校”,至民国29年解散。抗战胜利前夕,江苏省教育厅又将民国32年恢复办学的铜山县乡村师范学校改为江苏省第三临时师范学校。民国34年12月宣布撤销第三临师。4、江苏省立第四临时师范学校,校址在安徽太和。5、江苏省立第五临时师范学校,校址在安徽阜阳。6、江苏省立第六临时师范学校,校址在江浦。抗战期间,上述数所学校再次重组,江苏省立第一临时师范学校改为“江苏省立如皋师范学校”,剩余学校并入徐州师范等校。时至1945年冬,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如师泰县分校复员,即“江苏省第一临时师范学校”复员为“江苏省立如皋师范”,任命沈善芝为校长。根据上述校史,胡增钰、李文瑞、高逊、马性生都可视为如皋师范的校友。高逊后来选择回到母校如师工作。改革开放后,李文瑞亲朋来如参观如皋师范,还不忘谈起李文瑞在江苏省立第一临时师范学校的往事。
四位同学,两对伉俪,又是老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江苏省立第一临时师范学校后,胡增钰先在姜堰小学任教,后去上海读书。李文瑞毕业后,前往仇湖龙塘小学任教。其间,她常常和同学书信联系。1941年10月,高逊时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求学,接到胡增钰、李文瑞结婚请帖。他非常高兴,和马性生一道专程去上海,参加他俩的婚事。婚后,由于局势紧张,胡增钰、李文瑞先回到胡家园住了些日子,后又搬到泰州多儿巷李家住宅居住。正是在这座宽敞高大的明清老宅里,李文瑞生下了儿子,取名胡锦涛(后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李文瑞带大儿子回老家,高逊得知后,从未婚妻马性生家赶来施家溪李家,看望友人的儿子。那日,钱氏(文瑞母亲)和文瑞正在用澡盆为儿子洗澡。一家三代人,其乐融融,高逊看着友人高兴的样子,觉得“非语言难以表达”。1949年,大家闺秀李文瑞因为罹患肺结核,撒手人寰。时年,儿子才7岁,两个幼女分别只有5岁和3岁。有缘的是,高逊后来在泰州中学执教,夫人马性生在当地小学教书。巧得很,她又成为友人爱子胡锦涛的小学老师,续写了两家人的友谊。高逊、马性生伉俪后来又来到如皋,马老师在如师附小教课,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学。夫妻俩为如皋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除去高逊、马性生伉俪,还有一位长期在如皋生活的老人,也与李文瑞有关。他就是李实秋老人。李实秋于1955年毕业于如师。他是新中国成立后,如皋师范学校第一届毕业生。他深爱如皋,毕业后致力于研究如皋党史和地方史。他和笔者聊天时说起,他的老家是海安白甸,本名李文华,属于李家文字辈,是李文瑞的堂弟。因此《胡源泰茶庄春秋》一书中也录入他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