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贲家巷,温暖湿润。江安镇89岁的贲同国老人,坐在躺椅上悠闲地抽着水烟。
“乖乖,多少人。从贲家巷庙往西,每个场子上人都是满的,两节田远有。糨子卷的喇叭,东边一个,西边一个。”
整整85年过去,贲同国老人关于红十四军在贲家巷成立时的记忆许多细节已经模糊,但传声用的喇叭老人依然记得十分清楚,这在同村98岁高龄的黄文才老人口中也得到证实,“东到西太长,主席台上讲的话听不清,就一二十米站一个人,说一句话,传一句话。”
1930年4月3日,红十四军在贲家巷成立时,总人数超过了3万人。今天单凭数字我们已经无法体会当时场面的浩大,贲同国老人回忆说,当时贲家巷总共有四口水井,会议当天四口井的水全部都被喝光了。时至今日,其中一口水井依然被贲家巷的村民细心保留下来,向后人无声地述说着那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
红十四军成立以后,历经大小战斗300余次。攻打地主周佃伦(音)的战斗虽然只是红十四军所经历的大小战斗中毫不起眼的一次,也许根本就没有被载入史册,但却因为发生地点距离贲家巷只有几里地远,被黄文才老人所亲眼目睹。
“周甸伦(音)家也有个把班的人,有个小炮楼。红十四军从屋后的河里趟水上去的,乘势包围了庄园,我们这边有个战士爬到楼上去,从上面打了一枪,正好打中了周甸伦,里应外合一冲,就抓住了。土炮已经架好了,准备轰的,还没有轰就进去了。”
黄文才说,当时红十四军在河岸底下埋伏了有很长时间,很多村民就在对面的田里收麦子,甚至还有在河里挖泥积肥的,但没有一个人去告密,所以战斗才会出奇不意的顺利。
1930年9月9日,红十四军在九华镇一个叫田家埠的地方召开群众大会,敌人突然包围了上来。田安仁老人家和当年的会场只有一河之隔,他向记者诉说了当时的情况。
“李长江的人,从西边来的,到了西边碾砣港桥,到了桥就开这个炮的,大炮一开,咚。”
因为敌人太多,红十四军又没有充分的准备,很快便主动撤出战斗。“此后红十四军基本上没有进行大的战斗,所以田家埠战斗也被称为‘田家埠最后一战’”。原市党史办主任李实秋介绍说。
如今,当年的刀光剑影和震耳欲聋的呐喊声早已消散在历史长河中,在红十四军成立的贲家巷,一条平整的水泥路正沿着当年的主席台笔直延伸,两旁碧绿的麦田昭示着丰收的希望……□记者李军
【编后】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有责任将“沉睡”的历史挖掘出来,更好地加以保存和保护,让世世代代都能够用各种形式加以缅怀,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不忘历史。
图为被贲家巷村民保留下来的最后一口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