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e如皋

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文化教育 > 正文

如皋红十四军纪念馆: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

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
——红十四军纪念馆创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纪实①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军85周年。如皋是红十四军发祥地,自2005年起,我市开始启动红十四军纪念馆的筹建,于2009年4月正式动工,2010年5月全面落成。

  2014年起,我市着力推进创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工作,充分发挥红十四军光荣历史资政育人、激励后代的重要作用。如今,在如皋这方红色的土地上,红十四军纪念馆犹如一枚四四方方的墨锭,深深碾磨着溯源80多年的红色记忆。为缅怀革命先烈,重温红色经典,本报今日起特推出系列纪实报道,敬请关注。

huxx1503104


  忆往昔峥嵘岁月,想当年血雨腥风,红色的记忆,在20世纪30年代的界面上定帧。1930年4月,红旗猎猎迎风飘扬,根据中央军委和江苏省委决定,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在如皋西南乡贲家巷宣告成立,《告工农及一切劳苦大众书》一夜之间在通海如泰地区掀起江海怒涛。

  红十四军纵横通、海、如、泰七县,在国民政府政权中心南京的卧榻之侧,建成全国15块红军游击区之一。他们发动穷苦农民打土豪、分粮食,历经大小战斗近百场。当年10月,国民党疯狂清剿,这支红色军队被迫解散。

  虽然红十四军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仅存续了短暂的7个月,但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和大无畏精神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江海大地,激励着通海如泰人民为革命事业前赴后继……斗转星移,而今,红色如皋又勇立江海潮头,经济发展成就斐然,2014年名列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第28位、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第19位;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391.5元,新世纪以来年均增长10%以上,在2014“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排行榜中名列前十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变,建成国家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被江苏省委、省政府定位为南通县(市)惟一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连续七年被评为江苏省平安县(市),成为南通惟一的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铭记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2005年2月,如皋市委、市政府筹建红十四军纪念馆工作全面启动,主体建筑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著名教授齐康亲自设计,实物资料的征集活动历时3年,如皋市委党史办、红十四军研究会和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足迹遍布京、沪、苏、浙、湘、鄂等地,走进黄埔军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100多个部门和单位,来到大山深处的李维汉、何昆、黄火青、秦超的故居,走访烈士后代家庭400多个,查阅档案3000多卷,征集实物、图片、资料近2000件。

  经江苏省委党史办和中共南通市委批准,2009年4月,红十四军纪念馆开工建设。2011年3月,中办、国办发文,同意红十四军纪念馆正式开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给红十四军纪念馆开馆发来贺信,时任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新力出席开馆仪式并讲话,红十四军将士后代代表刘延淮、李铁城在开馆仪式上发言。

  纪念馆基调为灰色,端庄、肃穆。立面造型犹如一面旗帜,由曾经在红十四军英勇战斗过的张爱萍将军题写馆名。纪念馆占地6.3亩、建筑面积786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6350平方米,共展出图片1300余幅、说明文字近4万字、实物资料700余件。分布在纪念馆上下两层的八个展厅分别为:江海曙光、风生水起、大义兴师、军旗如画、革故鼎新、金戈铁马、碧血丹心、野火春风。布展新颖独特,雕塑栩栩如生,各个展厅里还模拟复原了重要的革命遗址20多处。纪念馆序厅是一座大型的红十四军将士群雕,两侧,分别陈列着张爱萍、李维汉、刘瑞龙、黄火青等人纪念红十四军的题词。纪念馆尾厅一面为305位英烈头像照片组成追思墙,一面为记述729位烈士的英名录。声、光、电等现代多媒体表现手法,再现了红十四军运筹帷幄于茅屋草舍之间,威名远播大江南北的革命历程。□记 者顾洪基 通讯员陈永华

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如皋市广播电视台)、中共如皋市委新闻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责任编辑:邵金勇
0

有害信息举报